五四小说综论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五四小说综论

五四小说综论

作者:林荣松 著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334-5958-1

定价:40.00

出版时间:1996-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姿态,有理性认识成分,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认同。五四作家的家庭体验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沉重的童年记忆。童年记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五四作家大多少年已识愁滋味,家庭留给他们的童年记忆,往往像梦魇般沉重。庐隐出生之际即逢外祖母去世而被视为灾星,6岁丧父后随母投奔舅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许地山从小随父母流徙于闽粤,身世飘零,“生本不乐”,激起他对佛教“人生苦”的共鸣。废名是家中次子,在乡间看重的是长子,他从小被看得“淡漠”,加上自幼多病,而喜好禅宗,“高高地站在人生之塔上,微笑堕泪”。其二,包办婚姻的无奈。五四作家既深爱父母,又渴求爱情,难免在带有传统宗法色彩的“孝”与带有恋爱自由色彩的“爱”之间,无所适从倍感痛苦,纵然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违心接受包办婚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孝道使然,是不敢也不愿违背父母之命。譬如朱安之于鲁迅,张琼华之于郭沫若,孙荃之于郁达夫,无不是父母强送的“礼物”,用鲁迅的话说是“母亲娶媳妇”,他们别无选择。其三,家庭与事业的矛盾。五四时期家庭与事业的冲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突出,尤以知识女性(职业女性)为甚。她们在改变传统生存方式的同时,必然面临新的矛盾,或为家务所羁绊,或为名教所束缚。五四报刊上署名女士的作家不下20人,对女性心理驱动下的事业追求的艰难不易,几乎都有切身体会。用庐隐的话说,“我对于今后妇女的出路,就是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做个女人,还要做人,这是我唯一的口号了”。(庐隐:《今后妇女的出路》,《东京小品》,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

凡此种种,给五四作家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也带给他们深深的困惑,直接影响了五四家庭小说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家庭积聚了无比丰厚的文化内涵,对此的全面反映与省察,五四作家还难以胜任。五四作家生活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科学与民主精神照亮了他们伦理文化上的反叛立场和批判姿态,但并不都是自觉的和决绝的。五四作家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去编织悲喜交织的家庭故事。家族制度的实施及其后果,旧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命运,这种家庭瓦解过程中的动荡与矛盾,面对这一过程各式人物不同的心态,新的生活观念在这一方面的萌芽,五四小说都提供了生动的场景。五四作家通过演绎家庭故事,不仅重新审视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动向,同时也无情地解剖自己,并试图以现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去思考更为广泛深刻的家庭问题。他们笔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矛盾,径由“家庭”这个人人都极为熟悉的形态得到鲜活的表现,由此传达出家庭文化诉求的急促又略显嘶哑的声音。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328

开 本:16

五四小说综论

 9/9   首页 上一页 7 8 9

社科图书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