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研究(第九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乡村研究(第九辑)

中国乡村研究(第九辑)

作者:[美]黄宗智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334-5696-2

定价:40.00

出版时间:2011-05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年全乡蔬菜种植规模达到了高峰,当时各村都有大棚,全乡号称有5000个。乡政府对外打出了“江北芸豆之乡”的牌子,作为贾寨乡的农业亮点加以宣扬。乡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后,当时市场交易也异常火爆。

但这种繁荣的景象时间非常短暂。1999年后,全乡大棚蔬菜生产经历了严重滑坡的阶段,到2002年,全乡除耿店村外,其他村庄的大棚大部分都荒废,乡里的蔬菜批发市场被迫关闭。贾寨乡蔬菜种植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种植品种单一,引发了严重的重茬问题。当时为树芸豆之乡的名称,全乡推广种植芸豆一个品种,而这种豆棵类作物,最怕的是重茬,第一年种植长势很好,第二年变化还不太明显,从第三年开始就明显地发生菌核病、茎腐病和线虫病等多种病害,以后逐渐严重,5年后会出现芸豆产量、质量严重下降。而用农药防治,既使付出昂贵的代价,也没有很好的效果。到2002年,一些连续种植3年以上芸豆的大棚收益只有1996年的三分之一左右。越来越低的效益使农民失去了种植大棚的吸引力。第二,在2000年之后,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激增,使一些农民放弃了大棚种植。打工一年可净挣7000-8000元,比在家种大棚收入还高,很多种大棚的农民,看到大棚收益连年下降,当年就放弃大棚外出打工。之所以外出打工机会增多时农民随时放弃大棚种植,还源于多数建棚户建棚时免费使用集体的土地。这样农民即便不种大棚(有的弃棚后种上了粮食或植上了树),既不影响全家的口粮和基本收入,也没有其他损失。第三,乡里没有及时为农民的大棚改茬提供服务。乡里在建设大棚时对下辖各村下达的任务是强制性的,但大棚出现重茬减产、减收问题时,乡里没有及时向农民宣传改茬信息和提供新的品种以及技术服务。贾寨乡在这一阶段没有积极提供服务,和2000年之后乡政府的工作重点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向招商引资有很大关系。

耿店村在该乡蔬菜种植严重滑坡时,却保住了全村的大棚产业。这一是由于该村农民有良好的耕作、管理技术和习惯。据村支书耿遵珠讲,他们村的老百姓以前种地,就比周边其他村种得仔细、认真。这个村的群众在种植大棚时,管理更是细心,并善于学习大棚种植和管理技术。譬如,大棚在晴好的天气,需打开风门放风,及时控制大棚内温度,为了准确控制温度,农民就在大棚里挂上温度计,随时观察棚内温度的变化,随时调整风门的大小,而且在棚里盯着观察,摸索规律。而其他村的种植户虽知道大棚需要放风,但只会上午打开风门,下午关风门和盖草苫子,至于棚内温度的高低就不管了。据村支书讲,同样的大棚,同样的品种,在其他村收5000元的,在耿店村能收8000元。由此看出了大棚管理是否精心而带来的差距。二是耿店村对大棚不仅有优惠,还有严格的管理。村里规定:只要占用集体的机动地申请建棚,首先要向村里交1000-2000元的押金,大棚建成后,就把押金退还给农户。而申请后不建大棚的村民,村里不退还押金。大棚建成后,如果当年不种植蔬菜,要每亩地缴纳300元的承包费,如果连续两年不种,村里无条件收回大棚占地。而其他村对于建棚户没有任何约束。三是耿店村农户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及时改茬种植其他蔬菜。2003年,村支书耿遵珠多次向乡里反映芸豆重茬减产的问题,要求乡里帮助解决更新蔬菜品种。在贾寨乡政府的帮助下,耿店村2003年在全乡首先引进了黄瓜在30个大棚种植,同时请来了寿光的蔬菜师傅给予技术指导。改茬时,村里给农户免费提供了黄瓜种子、技术指导和嫁接夹等。改茬大获成功,当年一个黄瓜棚收入15000元左右,比外出打工的收入还高。2004年以后,耿店村的芸豆大棚都被黄瓜、圆椒和西红柿所代替,并实行了几个品种的轮番种植。更换品种后,单个大棚收入提高到1400015000元左右。

2002年开始,村两委每年都组织30名左右的大棚种植户到寿光参观学习,参观学习的交通费和生活费由村集体承担。通过学习参观,村民们体会到寿光的蔬菜品种年年在变,旧棚改建和新建大棚标准年年在提高,大棚规模年年在扩大。大家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大棚致富的信心。在大棚发展过程中,村集体切实解决建棚中的困难,包括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的购进,促进了大棚的巩固和发展。在全乡大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耿店村的大棚不仅没有滑坡,而且逐年发展。到

 28/30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