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食物安全

首页 > 图书 > 生活类图书/2020-06-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代食物安全

当代食物安全

作者:盖钧镒总主编

开 本:30cm

书号ISBN:9787553727141

定价:98.0

出版时间:2014-05-01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食品防腐剂的作用机制
   四、影响防腐剂防腐效果的因素
  第二节  抗氧化剂
   一、抗氧化剂概述
   二、常用油溶性抗氧化剂
   三、常用水溶性抗氧化剂
   四、天然抗氧化剂
   五、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
   六、抗氧化剂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漂白剂
   一、漂白剂概述
   二、几种还原型漂白剂的简介
   三、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章  乳化剂、合成色素与护色剂
  **节  乳化剂
   一、乳化剂简介
   二、乳化剂的结构和hlb值
   三、乳化剂的其他作用
   四、常用乳化剂简介
  第二节  食品合成色素
   一、食用色素概述
   二、合成色素简介
   三、食用合成色素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护色剂
   一、常用护色剂和护色助剂
   二、护色剂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
   三、关于致癌问题
 第四章  调味剂与增稠剂
  **节  调味剂
   一、增味剂
   二、酸度调节剂
   三、甜味剂
  第二节  增稠剂
   一、概述
   二、增稠剂简介
   三、增稠剂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复配型食品添加剂
   一、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二、与单一的食品添加剂相比,复配食品添加剂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复配型食品添加剂
   四、复配型食品添加剂原料的应用安全
  参考文献
第四篇  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章  转基因食品的功能与安全性
  **节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分类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二、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第二节  国外转基因食品研究与发展
  第三节  国内转基因食品研究与发展
  第四节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改善粮油食品、果蔬原料的品质
   二、提高食品的医用价值
   三、改善食品营养
   四、用基因工程菌株来改善发酵食品的品质和风味
   五、改善动物性食品品质
   六、改良食品加工工艺
   七、改良微生物菌种性能
   八、应用于酶制剂的生产
   九、转基因食品主要的争论和担心的问题
 第二章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食品应用
  **节  转基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转基因概述
   二、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及原理
  第二节  转基因植物及其食品
   一、转基因植物概述
   二、植物转基因主要方法
   三、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及其食品
   一、转基因动物概述
   二、动物转基因主要方法
   三、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第四节  转基因微生物及其食品
   一、转基因微生物概述
   二、微生物转基因主要方法
   三、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
  第五节  基因工程在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二、食品添加剂概述
   三、基因工程生产的食品添加剂
 第三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节  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评价
   一、转基因食品营养学评价
   二、转基因食品毒理学评价
   三、转基因食品致敏性评价
   四、抗生素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分析
   五、非期望效应评价
   六、转基因食品对有毒物质的富集能力评价
  第二节  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性评价
   一、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二、转基因动物安全性评价
   三、转基因微生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
   一、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实施原则
   二、国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现状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
 第五章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节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概述
   一、转基因产品检测一般策略和流程
   二、蛋白检测技术
   三、核酸检测技术
   四、转基因产品检测新技术和趋势
  第二节  转基因产品检测方法
   一、转基因产品检测的抽样、制样
   二、蛋白检测方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四、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反应
   五、内标准基因
   六、标准物质
  第三节  转基因产品检测新技术和趋势
   一、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二、复合pcr检测技术
   三、等温扩增技术
   四、传感器检测技术
   五、近红外光谱法
  参考文献

 

当代食物安全 作者简介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40名、硕士70余名。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20余篇,出版《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及其系谱分析》等专著10部。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保健/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