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作者:许涞华

开 本:24cm

书号ISBN:9787560854519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14-05-01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本书特色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由许涞华主编,是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全书共分理论篇、实践篇(上)、实践篇(下)、展望篇四个部分。理论篇主要侧重于社会组织的一般理论阐述以及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实践篇(上)则介绍了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的总体情况及其发展模式和管理创新。实践篇(下)介绍了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在党建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展望篇在分析我国社会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的理念与路径。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可供党建研究、文化建设方面的人士和党政机关干部阅读和参考。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由许涞华主编,作为长宁区社会发展整体思考的一部分,在主编许涞华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历时一年半,联合长宁区民政局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各类社会组织百余家,发放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书共分为四篇。理论篇由李彦姝同志执笔,实践篇(上)由刘海涛同志执笔,实践篇(下)由王瑞华同志执笔,展望篇由安芳华同志执笔。

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目录

前言
理论篇
 **章 社会组织——正在兴起的社会变革
  **节 全球结社革命:社会组织兴起的背景
   一、全球“结社革命”的总体概况
   二、全球“结社革命”的产生原因
  第二节 我国当代社会组织的兴起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考察
   二、我国当代社会组织兴起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国家一社会”理论视域下的西方社会组织及其发展
  **节 从“自愿组织”到“自由结社”:西方社会组织发展历程的演进
   一、初期形态: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愿社团阶段
   二、逐步诞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的限制阶段
   三、繁荣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结社自由的承认阶段
   四、相对独立:结社革命时期的飞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西方社会组织研究范式的转换
   一、“国家.社会”二元论:国家与社会的零和博弈关系
   二、“国家.社会”互动论:国家与社会的正和博弈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三章 “政党.国家一社会”关系维度下我国社会组织及其发展
  **节 “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政党的政治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基本关系
   二、政党的社会性:政党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三、政党的功能定位:连接国家与社会
  第二节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我国社会组织是国家对社会的“再组织化”的产物
   二、我国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治理的需要
   三、我国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做出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我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双重性特征
   一、开放效应:多元化和社会化
   二、中国特色:政府主导与行政吸纳
实践篇 (上)
 第四章 社会组织的总体情况: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一)
  **节 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客观背景
   一、宏观制度环境分析
   二、微观区域优势分析
  第二节 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蛮荒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前)
   二、被动发展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三、正轨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至今)
  第三节 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透视
   一、长宁区社会组织总体规模和发展趋势
   二、长宁区社会组织类别和结构状况
   三、长宁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第四节 长宁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
   一、整合社会各类资源,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构建社会协同管理格局
   三、发挥第三方公信力,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热衷社区公益事业,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五、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发展
 第五章 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探索: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二)
  **节 志愿者工作室:党的工作体系支撑下的社会组织孵化器
   一、热衷公益:志愿者工作室成立的初衷
   二、发展壮大:志愿者工作室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规范运作:由志愿者工作室到民办非企业
  第二节 长宁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吸纳与合作的平台
   一、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
   二、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的功能、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
   三、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人民团体转型发展:发挥组织优势与凸显社会属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中国政治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