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5-2016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5-2016

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5-2016

作者:鞠海龙主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9502119

定价:120.0

出版时间:2018-11-01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5-2016 节选

2015年南海国际舆论、外交与

安全形势回顾鞠海龙,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葛红亮,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研究员。



2015年,南海议题持续发酵,南海争议、南海安全仍然是其中*突出的聚焦点,也是国际舆论、区域内外国家外交与对话的热点。相比之下,南海安全形势在2015年出现急剧变化,中美围绕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及所谓的“军事化”议题、美国南海巡航在外交、军事层面交锋多次,而这也构成了南海安全形势2015年*凸显的特征,使南海安全形势中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的比重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节南海地区国际舆论的基本态势

2015年,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围绕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和“南海仲裁案”两条线索持续发酵,引发多个舆论爆点,呈现出明显的“双线多爆点”结构。这种“双线多爆点”结构,一方面适应了国际舆论热点持续有效时间的规律,展示了当前南海问题国际舆论传播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上维系了南海问题作为国际舆论热点的较高关注度,为南海问题国际舆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源。

2014年5月以来,国际上围绕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问题的舆论动态持续发酵,经201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8月份的东盟系列会议、美国“拉森”号侵入南海岛礁12海里事件而引发广泛的讨论,形成了以持续上升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的国际舆论传播动态线。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社会围绕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的讨论实现了由“岛礁建设行动的真伪”“岛礁建设工程的进展”到“岛礁建设行动的意图”“岛礁建设行动的影响”的转变,而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国际舆论的引导主体则经历了从菲律宾政府引导到国际媒介的大范围参与再到美国政府引导的调整。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因而转化为单线多极的国际舆论热点。这既是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的新闻价值被逐渐发掘和渲染的过程,更是中美双方围绕南海问题的政治博弈作用到国际舆论层面的过程。

图1—1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国际媒体涉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报道数量分布在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逐月进行检索,检索的时间区间为:05/01/2014-11/30/2015;检索一级词条为south china sea,检索二级词条为reclamation,得出相关数据。



由图1—1可以看出,国际媒体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关注因美国国内对美海军进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的讨论、美P8-A反潜巡逻机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南海闹事、201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美防长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行动的点名批评而空前高涨。随后,随着中国南海岛礁吹填工程的结束以及中国在东盟系列会议中的积极表态,中国南海岛礁建

图1—2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国际媒体涉“南海仲裁案”的报道数量分布在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逐月进行检索,检索的时间区间为:05/01/2014-11/30/2015;检索一级词条为south china sea,检索二级词条为arbitration,得出相关数据。

设的国际舆论稍显回落。而“拉森”号事件则再次将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国际舆论推向高潮,美国“以身作则”从幕后走向前台以及中美围绕南海问题的“直接对抗”都将成为国际舆论在“后岛礁建设时代”的着重关注点。

与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的国际舆论传播动态线的发展特征不同,“南海仲裁案”的国际舆论传播以中国、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南海“国际仲裁”而采取的行动为标志性节点而呈现出剧烈波动的发展特征。南海“国际仲裁”的国际舆论传播动态线起源于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向中方提交了就南海问题提起“国际仲裁”的照会及通知,发展于2013年2月19日中方声明不接受菲方所提“仲裁”,升温于2013年4月27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组成和2013年7月18日仲裁庭对南海争端“仲裁程序”开始,2014年12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海洋界限:中国南海海洋主张》和2014年12月13日中方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则将该问题推向舆论高峰。2015年7月13日,按照“第四号程序令”的安排,“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对管辖权之范围和菲律宾主张之可受理性进行庭审,并于2015年10月30日做出对菲律宾提请仲裁的14项中的7项“拥有仲裁权”的裁决。尽管这一裁决对中方没有约束力,却因其极具“标志性”而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为“南海仲裁案”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热点提供了新的动力。作为南海问题国际舆论中的重要舆论线索和对南海问题有重要影响且足具国际关注效能的热点问题,“南海仲裁案”伴随着仲裁庭的相关程序的进展,而留在国际舆论的视野中。

由图1—1和图1—2的比较可见,国际媒体对“南海仲裁案”的关注并不如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的关注高,并呈现“波动”之势。自2013年4月“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组成,仲裁庭在“南海仲裁案”程序上的进展便受到国际媒体的格外关注。随后,仲裁庭对菲律宾所提请的仲裁事项的管辖权及其可受理性问题成为仲裁法庭成立之后亟需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场外”国际媒体的聚焦所在。近一年来,引发国际媒体聚焦的四大节点分别为:2014年12月中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具体阐述了中国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随后,仲裁庭发布“第三号程序令”;2015年7月仲裁庭相继发布“第五号程序令”“第六号程序令”,并举行了管辖权听证会;2015年10月仲裁庭发布“第七号程序令”,并做出了管辖权裁定,确认对菲律宾提出的7项主张有“管辖权”;2015年11月仲裁庭相继发布“第八号程序令”“第九号程序令”,并进行“南海仲裁案”实体部分的听证会。

2015年南海问题国际舆论沿着“中国南海筑岛”和“南海仲裁案”两条基本线向后延展,中间经历了香格里拉对话、东盟系列会议、美国“军事化”中国筑岛行动、仲裁管辖权的裁定等多个国际舆论引爆点,维持和持续推动了南海问题国际舆论的热点状态。这一舆论趋势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南海地缘政治能力的反对和压制有关,与美国以巧实力撬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稳定关系有关,也与美国以所谓“国际法原则”确立其亚太国际秩序主导权而刻意塑造中国与国际法秩序的对立形象有关。不可否认,中国对美国南海挑衅和指责的有力驳斥很好地回应了美国在国际舆论领域内“强权即是公理”的逻辑。然而,客观来看,美国凭借国际舆论层面的主导权,在南海议题上制造话题、适时诱发热点、引导主流观点走向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对此,中国不仅应有清晰、客观的认识,而且还应在沉着应对的同时,拿出更为积极有效的举措。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