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作者:刘德军,张荣华主编

开 本:24cm

书号ISBN:9787548828853

定价:65.0

出版时间:2018-01-01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内容简介

本书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为基点, 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 从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目录

**章 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国内外新的考验中迈出坚定歩伐
一、密切联系群众,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二、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冷静观察中打破制裁
三、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打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开辟新天地
一、南方谈话,迎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
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三、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四、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及多项配套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领域拓展
五、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制定跨世纪宏伟纲领
六、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软着陆”,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新飞跃
一、十五大,迈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部署跨世纪发展战略
三、国有企业攻坚和突破,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四、十五届五中全会,向新世纪的伟大进军
五、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
六、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入WTO
七、开创香港、澳门历史新纪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制定新政策
一、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展现大国风范
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走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之路,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
四、两手都要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七、适应经济全球化,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格局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开拓新境界
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三、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密切联系群众,反腐倡廉,加强党的作风廉政建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节选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以为,采取所谓“制裁”措施就可以孤立中国,迫使中国政府放弃原则,向强权屈服。但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的制裁无法限制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国不会孤立;而且,西方对中国的“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困难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采取政治和经济结合、官方和民间结合的方针,邀请和欢迎日本各界人士来华访问,首先推动日本加速改善对华关系。1990年日本恢复了第三批对华日元贷款,并派文部省大臣出席北京亚运会,冲破了不与中国进行高层接触的禁令。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成为这一时期**位访华的西方首相。  中国随后争取同西欧各国恢复正常关系。一些西方国家也认识到同我国恢复关系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利益出发,在1990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放弃对中国的“制裁”。双方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10月,欧共体外长会议决定取消对华限制措施,恢复同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正常关系。这说明欧共体的制裁已打开了一个缺口。1991年7月,欧共体又决定恢复同中国政府的首脑级互访。双方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也逐步展开。同年12月,欧共体正式取消对中国元首互访和军事往来的限制。至此,欧共体解除了除军售限制以外的全部制裁措施。1991年,英国首相和意大利总理先后访华,英、意、法等国外长也先后访华,标志着中国同这些国家关系的恢复和发展。1992年,中国总理和副总理先后访问了意大利、瑞士、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使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恢复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出口信贷,对华投资也不断增长。  打破西方的“制裁”,关键是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方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面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保持社会稳定,加速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一面支持与所有国家包括对中国进行制裁的西方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邓小平指出:“尽管苏联东欧出了问题,尽管西方七国制裁我们,我们坚持一个方针:继续同苏联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这一方针,一天都没动摇过,中国度量是够大的,这点小风波吹不倒我们。”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前从容不迫,在西方大国的巨大压力下泰然自若,在国际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沉稳刚毅的风采。它不仅使中国避免重蹈苏联的悲剧,而且政局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国际地位更加提高。  打破“制裁”,就国外而言,重点则是美国,因为它是掀起这次“制裁”恶浪的主要国家。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大局出发,利用矛盾,多做工作,与西方特别是美国政府进行了一场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与参与所谓“制裁”的西方各国关系的改善,迫使美国政府采取主动,逐步放弃对中国的所谓“制裁”。美国想“制裁”中国,却看到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于是,从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着想,不得不采取主动行动,两国关系开始逐步“解冻”。  19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柬埔寨国际会议和1990年11月召开的讨论“海湾危机”联合国安理会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贝克主动要求与中国外长钱其琛会晤。这是由于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关键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很难解决。所以,美国不得不在国际事务中寻求中国的支持。会后,经过预定安排,钱其琛应邀对美国进行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自1989年6月以来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问美国,布什总统在白宫会见了钱其琛,并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这实际上表明,美国中止高层互访的“制裁”已经被打破。1991年11月15日,应中国外长钱其琛邀请,美国国务卿贝克到北京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虽然双方在“人权”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两国外长一致肯定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根据双方达成的谅解,美国政府于1992年2月21日宣布,打算取消对华实施的3项“制裁”。这样,经过两年多的交流与较量,美国对华“制裁”虽然还没有完全解除,但在高层互访以及部分经济领域已有所突破。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党政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