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哲学简史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方古典哲学简史

西方古典哲学简史

作者:(德)帕普罗特尼 著,刘炜 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1762790

定价:24.8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恩的密松终其一生都履行了这种行为准则。他生活得相当低调,有个陌生人听闻了密松的智慧,决定前去拜访,却看他正在造一副犁。于是便对密松说:“密松,现在可不是耕地的季节。”他却回答道:“但现在却是准备犁具的时候。”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为到底哪几个人才是七贤而争论不休,以至于被提及的人名多达十七个。不过人们倒是一致认为,梭伦和泰勒斯两人当属其中。许多名言警句究竟出自哪位贤人之口,历史上已无从考查,何况人们对此也是莫衷一是。来自克热纳的古代史家达蒙就讥笑并轻视这几个人。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曾称“七贤”为诗人的团体。亚里士多德的弟子狄凯阿尔希则把属于这个团体的学者只看作受人尊敬的立法者,认为他们从来不曾是哲学家。不过,达蒙、阿那克西美尼和狄凯阿尔希都错了。既便我们今天对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知甚少,却仍认为他们是西方*早的哲学家,至少是可以叫出姓名的哲学家。之所以肯定是哲学家,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的现象提出了疑问,并对此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很可能并不系统,但他们作为生活于现实中的人却知道,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自己的理智并按其行事乃是明智之举。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雅典法律的制定者梭伦身上。
梭伦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柏拉图后来称其为埃斯库罗斯之前阿提卡*伟大,而且也是唯一的诗人。在梭伦五千多首挽歌、短长格讽刺诗和叙事诗中,只有不到三百行诗作流传于后世。从历史学家阿波罗多记录并保留下来的格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梭伦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这位诗人对人文主义持审慎的认同态度,他是一位世事更迭的细心观察者,也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者。政治既是他命运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偏爱。梭伦认为,人之所以遭遇烦心恼人之事,应该归咎于自身,并非因为自己的恶行激怒了神灵,需要平息神灵的怒火。当梭伦被任命为雅典*高执政官时,雅典充斥着争吵和妒忌。梭伦试图整顿动荡中的国家,重新确立法律的地位,赋予法律以尊严。于是,他以立法者的身份给雅典人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实施了那项被称之为“摆脱债务”的措施。许多贫困的公民因借债而沦为债主的奴隶,不得不支付巨额利息。梭伦免除了其债务人的经济负担,随后许多雅典公民都争相效仿。执政不久,他就享有了很高声誉并受到尊敬。作为政治领袖和掷地有声的演说家,梭伦的讲话颇能吸引人。有人问他怎么才能让雅典人过上遵纪守法的生活,梭伦回答说:“当人们把对他人的不公当作对自己的不公来看待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梭伦知道,单靠宣传法律的尊严是不够的。他意识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对待不公,他们也许能按现行法律的字面意思去做,而非出于对法律的尊重。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会在自认为必要的情况下违反法律。梭伦认为,法律就像蜘蛛网,能将轻罪小恶绳之以法;而面对重罪大恶和强权意志时,则*终无能为力。梭伦致力于雅典人的和平,他觉得自己有时候像“党派间的界桩,又像一头落人猎犬群中被激怒的狼”。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了解雅典城邦的弱点。梭伦坚决反对独裁、暴君及其宠臣。当民众想推举他为*高执政官时,他拒绝了。他教育大家,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服从于城邦法令和自身理性,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成为统治者,因为此二者引领着每一个人的正确生活方式。梭伦曾要雅典人宣誓,十年之内不得更改他所制定的宪法,之后便离开了那里。城邦内部的争斗却持续不断,城邦参议会监督着法律的执行。穷人和富人变得不满起来,他们无休止地提出新的过分要求。于是,希望找到一位能够带来秩序与公正的强者的呼声日益高涨。远行在外的梭伦以怀疑和忧虑的心情关注着事态发展。在多年的游历生活之后,他在基利家建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索里。裴西斯特拉托斯的暴政统治时期,索里成为许多流亡者的栖身之地。梭伦曾徒劳地警告雅典人要小心那位政治野心家。后来,他再也没能看到家乡。直到死,梭伦都生活在异乡并从事着科学研究。
很多同时代人都赞扬梭伦的宽容和品行。他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人,是位诚实君子。当他的一个儿子死去时,人们看到了他那崇高人性的一面。梭伦哭得很悲伤,有人对他说:“怎么哭都没用了。”梭伦回答说:“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我才哭。”
德尔菲神庙女祭司皮提亚的许多至理名言,如“认识你自己”和“万勿过度”,被认为是出自“七贤”之口。但在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中,*可能说过此话的则是梭伦。
不过,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则是另外一位思想家泰勒斯。关于此人的生平只有一个日期比较确切,那就是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爆发于小亚细亚吕德尔人和梅德尔人间几乎长达六年之久的战争结束了。战斗正酣之际,战士们看到了天空中一幕少见的景象——日食发生了。将士们以为激怒了天神,非常害怕世界末日的到来。于是他们匆忙决定结束战争,之后太阳重放光芒。打仗和日食这二者间本没有什么关系,一位来自米利都叫做泰勒斯的学者曾经预言过这次日食。这样的自然现象,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会周期性出现,它是星体运行的结果,不是神灵因为人类的纷争而发怒。泰勒斯很可能是借助古巴比伦星象家的记录而得出了这样的计算结果。
米利都的泰勒斯和梭伦生活在同一时代,可能出生于公元前640年。他找寻自然现象的物理解释。按其设想,大地就像木柴垛一样,浮在“万物之本”——水——之上。如果发生了地震,那不是因为海神波塞冬在海底发威,而是大地因水的晃动而受到波及。当百姓及其统治者相信命运的力量,认为自己受到偶尔情绪不佳的神灵支配,因而应设法让神灵息怒时,泰勒斯却更相信理性可认知的宇宙永恒规律。为了认识世界,他不相信神话,而是依靠自己的理性。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全新的。如此看来,泰勒斯就是西方世界**位启蒙者。
泰勒斯估计,世界上可能存在众多神灵。如此说来,难道他也囿于神话思想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他把内在力量看作是一切运动的源泉。由此他也认为,能让铁器移动的磁铁,同样附着有灵魂。如果所有能活动和移动的东西,如果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灵魂的话,即它们都具有神灵的话,那么幻想中的神灵就没有多少活动余地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他的解释很是稚嫩,但这些思想对古时的人们来说已经颇具革命性,因为泰勒斯取消了神灵的特殊地位。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不是以想象中的精灵、英雄和神灵的形象出现。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世界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