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作者:索罗门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6818285 定价:22.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
然而,大约在公元前六到公元前四世纪期间,表达清晰的哲学观念和思想体系开始在世界各处出现。不管是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还是在印度和中国,哲学家纷纷出现了,他们中的伟大的哲学家各自建立了不同的哲学传统,流传长达千年。在中东,古希伯来人形成了一神观念,并把他们自己作为神的“选民”。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形成了关于自然的*早的科学理论。在中国,道家形成了与希腊全然不同的自然观;孔子则形成了强有力的社会和有德行的个人(君子)的观念,而后者至今仍在支配中国人的思想。在古代印度,早期印度教理论家(吠檀多学派[Vedantists])评论和思考了在古代吠陀(Vedas)中描述的世界的起源和本性,并创
造了一个包括神、女神及宏大思想的丰富体系。
哲学没有唯一的起源,但是假定哲学思想奇迹般地在世界各地自然发生,那就显得天真了。商队穿越亚洲,把贸易扩展到地中海地区、尼罗河流域以及我们现在叫做中东的整个地区,展开广泛的贸易。早期希伯来人是游牧民族,印度是许多不同文化的汇集地,而埃及正是后来成为希腊哲学基础的那些观念的发源地。此外,在地中海南岸地区,不仅是在埃及,也在努比亚(Nubia,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直到尼罗河上游地区也曾有过伟大的文明。这些文化有着精密的天文学体系、发达的数学、博大精深的灵魂观,并带着对死后生命问题的困惑。希腊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包括几何学中全部重要的兴趣点和灵魂的观念都是引进的,或多或少直接来自于他处。事实上,不把古希腊的伟大“奇迹”看做是杰出的研端,而是作为一个高峰、一段不知起源的漫长历程的顶点很可能是*准确的。
可能有记载的、*古老的哲学起源于印度。我们所称的印度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印度教不但拥有众多的男神、女神,还留下了包括哲人、深思和对世界深邃洞察的丰富遗产。古代印度教经典《吠陀》(the Vedas)可追溯至公元前1400年,继承了《吠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注释的《奥义书》(Upanishads)也可追溯至公元前800年。当佛陀,即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6一公元前486年)出现时,自由思想争论和神秘主义倾向已经在印度哲学中兴盛起来了。(耆那教[Jainism]在印度同时兴起,它完全信仰生命的神圣,并反对暴力。)几个世纪以来,印度哲学家一直在护卫
绝对实在或“梵”(Brahman)的观念,有些人坚持认为“梵”完全独立于日常人们的生活经历,所以不为人所知。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部分教义后形成了新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和自我都是一种幻觉。早期的吠檀多学派和佛陀都认为,人类的痛苦只能通过看穿世俗世界和个体的幻象来超越。佛陀的追随者以佛陀的名义形成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包括对自然、自我和激情、人的身体和病痛、心灵和苦恼、语言和我们对现实的思维方式的理解。
当然,在古代世界,古希伯来人是另一深具影响力的哲学力量。早在基督之前一千年,他们的一神观和神授律法的概念为“西方文明”搭建了舞台。(希伯来的戒律——十戒——或许是公元前1000年制定的更大法规的一部分)。在耶稣之前,可能没有单独一位希伯来哲学家获得了孔子、佛陀或苏格拉底的地位。但是,古希伯来思想家留给了人类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书之一——《希伯来圣经》或称《旧约》。特别是《创世纪》是哲学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虽然它首先是一部宗教作品,但它也是一部历史学和社会学著作,有些人还认为它也是科学著作。
古希伯来人并非首创一神观念,他们也不是古代先民中**个拥有全面法制或相信自己是“选民’’的民族。在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阿孟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阿克那顿(Aknaton)就已经崇拜一神;汉谟拉比(公元前1730-公元前1685年),统治下的巴比伦人邑经形成了希伯来人可以自由借鉴的全面法典;而且几乎每一部落和社会似乎都曾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人类社会至今仍旧这么认为。(实际上,听听任意一首国歌,就理解了)古希伯来人突出的成就在于他们在创造、思考和讲述自己的故事方面的技能——一个同神立约的强健民族,虽然*终因其所作所为而招致各种磨难,但还是留存下来。
同样是在中东,在曾被称为波斯的地方,一位名叫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公元前660-公元前583年)的人,创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道德一神论。我们可以根据其范围推测,琐罗亚斯德受到古希伯来人、早期埃及一神论者阿克那顿。以及印度《吠陀》(琐罗亚斯德的观念与《吠陀》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的影响。有人可能会否认琐罗亚斯德真的是一神论者,因为他信仰诸多神灵。尽管如此,琐罗亚斯德主要崇拜的是*有力量的造物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并提出强有力的善恶观念,认为这种观念在世上起积极作用。琐罗亚斯德认为,胡腊玛达代表善的一面,但是不论善恶都存在于我们之中。琐罗亚斯德比北非的圣奥古斯丁早一千年考虑“罪恶的问题”:神怎么能够允许在世上有那么多的苦难和恶行?此问题在后来的摩尼教(Manieheans)手里(他受到琐罗亚斯德的影响,但是却被琐罗亚斯德教徒看做是异教徒),道德二元论就变成了善恶之间无穷尽的战争。琐罗亚斯德教徒使得波斯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经拥有了高度发达的政治文化。但是其社会仍处在动荡之中。因此,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发展出了几乎完全以社会和政治问题为核心的哲学。孔子探讨和谐关系、领导与治国之才、彼此相处与启迪之道、自我省察与自我改变以及培养个人道德以避免恶习。儒家的中心目标是提出并培养通向和谐社会之“道”。在仍旧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的政治动乱时期,孔子拥有这种抱负并非偶然。与同时代的佛陀不同,孔子并不打算建立宗教,也不试图以抽象的哲学才智或预言征服他的同胞。然而,他死后,却被整个社会尊崇甚至神化,而儒家——通常与佛教相提并论——现在被认为是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所信仰的宗教。
同样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名为“老子”的第二位哲人(或者可能是一群哲人),他提出了与孔子非常不同的另外一条通往和平与启蒙之“道”的思想体系。(希腊语单词dike,通常被译作“公正”,原意也为“道路”。)与同时代的孔子不同的是,老子更关注于自然,相应地在人文社会方面就关注得少一些。例如,孔子认为某些激情是“不自然的”,事实上这些激情不应当出现在君子合乎体统的生活中。与此相反,老子更崇尚自然,从而更能容忍未受教育、不开化的人们的激情。对孔子来说,至善的生活方式是遵从祖先所建立起来的荣誉和尊敬的传统。对于老子来说,“道”似乎更为神秘。它说不清,也道不明,也无法用诀窍、指导手册或哲学来解释。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找到“道”并根据“道”来生活,道家所教导的是要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