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作者:晁乐红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10089546 定价:52.0 出版时间:2010-07-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土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目录
序导论一、关于先秦儒家之中庸二、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三、关于中庸与中道的比较**章 先秦儒家之中庸**节 孔子之前的“中”与“庸”一、“中”字的出现二、“中”的观念的产生三、“庸”的诠释第二节 孔子的中庸思想一、中庸之道——“全为中”二、“过犹不及”——“适度为中”三、中庸的价值指向是和谐第三节 《中庸》的中庸思想一、本体论的提升二、“诚为中”第四节 孟子的中庸思想一、权二、“仁义为中”第五节 荀子的中庸思想一、对孔子中庸之道的继承和发扬二、隆礼至法——“规范为中”三、“礼为首中”、“法为次中”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节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一、中道观二、中道观的理论来源第二节 中道精神一、中道是理性和欲望的契合二、中道意味着德性与规范相统三、中道预示着众人之治好于个人之治第三章 德性与社会**节 德性一、先秦儒家之德二、古希腊之德性三、两者的比较第二节 中庸/中道之德与社会一、先秦中国社会二、古希腊社会三、社会与中庸/中道之德第三节 中庸/中道之德的概况之比一、德性细表比较二、德性总汇比较第四章 伦理德性的比较(上)——共有的伦理德性**节 相似伦理德性的比较一、节制与节二、勇敢与勇三、温和与温四、羞耻与耻五、爱荣誉第二节 相近伦理德性的比较一、慷慨与俭、施二、友善与恭(敬)三、求实与直(谦)第三节 相反伦理德性的比较——机智与讷第五章 伦理德性的比较(下)——特有的伦理德性**节 儒家特有的伦理德性一、中庸之德二、非中庸之德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特有的伦理德性一、公正或正义二、义愤三、大方四、大度第六章 理智德性的比较**节 亚里士多德特有的理智德性——智慧一、作为德性的智慧二、对中道的拒斥、影响及失误第二节 智慧之德在先秦儒家的缺失、原因及影响一、缺失二、原因三、影响第三节 共有的理智德性——明智一、相似之处二、相异之处第七章 论中庸中的中道精神**节 理欲关系比较一、程度不同二、方法不同三、目的不同第二节 德性与规范的关系之比一、中道与法治二、中庸与礼三、后世影响第三节 民主与专制一、中道与民主二、中庸与专制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参考文献使用说明后记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节选
《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土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作者晁乐红在其以比较见长的导师姚新中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另辟蹊径,选取比较的视角,将同样诞生在轴心时代的具有很大可比性的两个重要概念——中庸和中道——放在其时其势那个具体而独特的时代中,置于思想家丰富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中,由表及里、以点带面地进行了中国先秦儒家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的全面而深刻的比较。从挖掘中庸与中道背后不同的地理、经济、宗教、政治及文化传统的支撑力量,到对两家重要美德的相同、相异、同中之异以及异中之同的全面而细致的逐一阐释和剖析,以及探讨中庸/中道对两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影响,总的说来,选题深刻老道,观察视角独特,分析追本溯源,结论独到有新意,值得一读。
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相关资料
它要求心理意识依照一定的道、礼来运行,以达到知、情、意三者水乳交融、和谐运作的状态。这说明:其一,人的情欲是自然的,其本身无所谓善恶与否。情欲未发之本然状态就是中。只有情欲的任意发泄或无节制的扩展,才会产生恶的问题。情欲的中规中矩的合理发展就是善。其二,情感的发挥、欲望的满足必须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所谓“非中不立,非和不行”,就是这个意思。对于儒者,规范的遵守、心灵的训练、道德心理意识的培养,是成人的必要条件。在中和这一范畴中,中与和是处于同等地位的,绝不能把中看做实现和的手段和工具,因为儒家的和是中正、健康的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事实上,达中自然有和,无中之和只能是假和或暂时的和,甚至可以说:有中必有和。所以,舍中之和不符合孔子中庸之道的原意。问题是,《中庸》确有一段话产生了这个嫌疑,即:“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第十四章)孔子中庸之道的根本点在于把每一个人都看做宇宙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思想和行动时并非只从自我出发,而是关注周遭和全局;后者一切只考虑自己。《中庸》主张个体应根据外部的具体情状而处处时中,在和谐中成己、成物又成人。但绝不等于对一切境遇都逆来顺受和一味地妥协退让,这样的中庸不是富有辩证精神的中庸,是形而上学式的保守僵化之中庸,是与真正的中庸之道相违背的。如《中庸》第二十七章有:“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里的默是因为主体的无可奈何,但不是在任何情状下都默,也不是在任何情状下都言,而是该言就言、该默就默、该谏就谏、该走就走(孔子)、该诛就诛(孟子)。结果是,上面所引《中庸》第十四章中的这段论述常被中国庶民社会世俗中庸论者盗用为其理论渊源。所谓世俗之中庸,鲁迅曾有形容:“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