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作者:静柏心然著 开 本:21cm 书号ISBN:9787504751454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14-05-01 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
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本书特色
【静心禅语】 无生无灭的境界,源自于无我之心; 自在自为的生活,是因为心无挂碍。 一旦心量洞开,人生中无处不精彩; 心灵上的缠缚,要靠般若智慧解开。 断妄想、破妄相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这今生今世百十年也只不过是一个很短的片段,短到只是那么一瞬间而已。但是,这百十年的人生对我们而言却是意义重大。在我们看来,这一生一世才是*真实、*确定的,纵然有前生后世,可到底今生今世才是我们更应该把握住的。 其实,我们不妨就把那前生后世当作是存在的吧,因为这样去想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心胸放开,放长远地去看,不论是前生还是今世,它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如今所做的事业是暂时的,我们爱的那个人也是如此。不论今生是贫富还是贵贱,一样都是暂时性的存在。如此去想,你还会对物质产生执着吗?你不执着,当下一刻心灵便从以往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用能够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全部都用来布施,你觉得这个人因此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世俗层面所说的福德,其实它们并非是根本上的福德,在世俗意义上,如来才说这福德很多。” “如果有人,能够信守这部经书,哪怕只是奉持其中的四句佛偈,并向他人宣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果报,就比之前的那位要多得多。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所有的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书中发源。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佛法。” 《金刚经》五千余言,其实所讲的道理无非是让我们识破世间万事万物的“相”,打破心头妄念,熄灭心中烦恼。要想生活得自在安乐,不仅要从外部破除那个“相”,而且更要把内心的“妄念”给断除掉。如此,才能真正达至一种静心的状态,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地有所改变。 那么,《金刚经》是如何教给女性“破相”(破除外相,斩断烦恼)的智慧呢? 在《金刚经》里佛陀告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的人,要想降伏自己的妄心,就要先从破除“四相”开始,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多次了,因为破除对外相的执迷,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这不仅需要对空性智慧有所领悟,而且还要有持之以恒、磨炼心性的意志。 这四相便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内心没有对这四种相状的执着念头,他们的心头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烦恼生起。执着了“我相”,便生出对自己的执着,认为世上一切都该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唯有自己才是那真正度众生的人;执着了“人相”,便有了对“自己”与“他人”的分别,因为这样的分别,就会减少了那份慈悲和宽容;执着了“众生相”,就会在内心生起对众生贵贱高低的分别,这样就会产生傲慢的心理;执着了“寿者相”,就会产生希望通过救度众生而延长自身寿命、增加福德的想法,这其实是把原本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降低到一个有限的程度。 所以,佛陀才一再告诉须菩提,要破除掉这四相,才算是真正地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 有些女人,她们心头的妄想实在很多,因此控制欲也很强,烦恼随之增多,便难以静心安心地生活。她们恨不得天天都让爱人在她们的视线范围内活动,如果爱人一旦走出她们的视线,她们便会认为对方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她们也见不得有人背着她们交谈,她们总觉得那些人做出如此行为,一定对自己心怀不满,于是她看到那些人总是要摆出一副脸色来。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这些女人自己臆想出来的。这些臆想出来的画面却比现实生活更使她们身心烦乱。看看这多可笑啊!明明是不存在的事情,明明是自己想象出的画面,竟然能把自己搞得如此这般的心烦意乱。末了,为了安抚焦灼不安的心灵,还要到处找大师求教“安顿心灵的法则”。这难道不是一种颠倒的生活吗?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为**,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须陀洹果位?”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可入的,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法界,因此才可以称作是须陀洹。”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位?”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但实际上又是无所往来的。心中没有了往来与否的分别,所以才能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位?”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但实际上又是无所不来的,心中没有来与不来的分别,所以才能叫做阿那含。” 佛陀继续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如果阿罗汉产生‘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想法,那么就会黏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些外相了。世尊,佛说我已经达到了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境界,是修行*高的人,是彻底断绝了欲念的阿罗汉。但我自己不会认为自己已经证得了这样的境界,如果我自认为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世尊就不会说我是处于寂静、乐于清静修行的阿罗汉了。正是因为须菩提已经彻底舍弃了分别执着的种种念头,也不执着于自己的一切功德,所以才把须菩提称作是乐于在寂静处的修行者。” 我们天天都在向别人求教“安心的法则”,但我们却忘记了自己脑中的妄念才是制造出混乱人生的“罪魁祸首”。我们始终达不到须菩提长老那样的修行境界——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依然还能不执着于这个果位。可是,须菩提的这个果位也是他自己安心修行才证得的啊,而不是别的什么神灵“赐予”他的。 写到这里,我忽而想起一则禅宗故事,想必许多朋友也曾读过它吧。 在古时候,有位年轻僧人名叫慧可,他为了能得到菩提达摩的真传而在雪地里站立了好几天。这位僧人为了证明自己求道的决心,还挥刀砍断了一条手臂。菩提达摩终于被其感动,便问他有哪些困惑要解除。 慧可便说:“弟子我内心着实烦乱,日夜不宁,希望您能慈悲我,帮弟子安定这颗心。” “哦?那你就把这不安的心拿出来给我,我现在就让它变得安稳。”菩提达摩如是说道。 慧可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们现代人实在难以想象出来,但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他一定是满脸惊诧,然后小心翼翼地说:“我的心?我找不到它啊!” 那么菩提达摩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菩提达摩很平静地告诉慧可:“你看,我帮你把这颗心安好了。” “自心自度,不假外缘”便是由这里来的。有些女性其实本来是冰雪聪明之人,这个道理自然一点就通,当然,如果只是在道理上明白也算不错了,若能在现实生活中也能随处安稳自心,那更了不得啊!不过,我们只有先接受这个道理,想明白、想通透,才能在心上破除那些妄念,屏蔽一切妄想。心若一变,人生境界、生活境遇便有了极大的不同。 【静心禅语】 自心上的烦恼,只有自己解得开; 不对外界攀缘,心上自然无牵绊。 妄想颠倒的生活,无非是我们自作缠缚; 超越生死的束缚,彻悟世间的一切真相。 第二课 修心,先从观察情绪开始 不知道是哪位伟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发脾气的女人是*丑陋的!”可见,女性*美丽的时刻应当是远离愤怒嗔恚、安住于平静之中时,此时自内心焕发出一种祥和喜悦的美丽,想来世上无人能对这样的美丽有抵抗力。 可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之中怎么可能没有脾气?我们又怎么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好情绪呢?自然,这世间也有一类女性,她们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着喜悦安乐,而一旦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总能及时觉察到并做出调整,让自己恢复到喜悦安乐的状态。 这样的女性无疑是智慧而幸福的。因那种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她们在处理繁忙的事情、身处忙乱之中时也总会游刃有余,并且散发出女性独有的灵敏活力。 所以说,要想做一个静心、清心、时刻都安乐的女性,我们首先要从观察自己的情绪开始做起。当然,观察情绪还只是开始,观察情绪是为了时刻保持一种喜乐平和的心态,因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 是什么诱发你的不良情绪 首先,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良情绪”其实可以理解为“因无名而生的烦恼”。我们的各种烦恼无非是自心所生,同时又从自心而灭。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执太重。 旁人说了一句什么话,你听后很心烦,因为这话让你觉得不顺耳;身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觉得郁闷,因为它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爱人的某个举动,你看不惯,因为这不对你的心思…… 你希望世间的一切都能符合你的心意,可是,为什么世上的一切都一定要顺遂你的心愿呢?这没有道理呀!很明显,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我执”太重的表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现在意下如何?如来在往昔时在燃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了佛法呢?” “没有,世尊!如来以往在燃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佛法。” “须菩提,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让这个世界更加清净庄严?” “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庄严清净佛土,实际上如同虚幻中的事情,因为没有佛土等待菩萨去庄严,只是有这么一个名称,叫做‘庄严佛土’罢了。” 佛陀说:“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把心念执着在事物相状上,也不应该把心念执着在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上,菩萨应该对于存在的一切都不执着,他们的心念应该是自由流淌的。须菩提,比如有人的身体像世界上*高大的山,你意下如何?他的身体是不是真的很高大?” 须菩提说:“确实很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个虚幻的身子,只是有身体高大这样的名称而已。不过是个假借的说法,称之为身体高大罢了。” 不良情绪,或者说烦恼,是从我执而来。我执太重,那就只能永远生活在自己设置的牢笼里,而我们所偏执的,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假相。说的直接些,我们的偏执,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所谓的“自我”本来是个假相而已!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脑海中抹去那个假想的自己。所谓“我”,也不过是五蕴和合而成,是一个假名而已。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谓的“心”,不管是清净心、平等心,还是慈悲心,那也都不过是个假名。当别人赞叹你有一颗慈悲心时,你当然可以很欢喜,但是也没有必要因为这句话而执迷。你一执迷,那慈悲心就没有了,就会生出那骄傲心和自负之心。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