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道德经解析

道德经解析

作者:张尚仁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08089256

定价:46.0

出版时间:2016-10-0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道德经解析 本书特色

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讲话时说:“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认真研读其文,实为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所必需。本书致力于恢复老子“博大真人”的形象,让其阐述的中国精神再放异彩,系统地探讨和构建《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化深远简奥为平易晓畅,不论是修道养生者,还是传承文化者,都不可不读。

道德经解析 内容简介

收录《道德经》原文和重排文本 全面解析《道德经》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解析 目录

目 录

**章 导 论 (1)
**节 老子其人 (1)
第二节 老子与《老子》 (5)
第三节 老子与道家及诸子百家 (10)
一、道家的源头 (11)
二、老子在道家的地位 (13)
三、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 (16)
第四节 道家与中华传统文化 (19)
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19)
二、诸子百家时期道家*盛 (23)
三、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26)
四、秦统一中国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发展 (31)目 录 **章 导 论 (1) **节 老子其人 (1) 第二节 老子与《老子》 (5) 第三节 老子与道家及诸子百家 (10) 一、道家的源头 (11) 二、老子在道家的地位 (13) 三、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 (16) 第四节 道家与中华传统文化 (19) 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19) 二、诸子百家时期道家*盛 (23) 三、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26) 四、秦统一中国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发展 (31)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家情缘 (34) 第二章 《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37) **节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几个观点 (37) 一、儒家代表说 (38) 二、儒、释、道三家代表说 (38) 三、惠能代表说 (39) 四、道家代表说 (40)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42) 一、博大精深 (43) 二、源远流长 (45) 三、独特价值 (47) 四、雅俗共赏 (48) 五、国际影响 (50)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者的崇高境界 (52) 一、“善为道者”的精神追求 (52) 二、“微妙玄通”的哲人学养 (56) 三、“善者不辩”的学术风格 (57) 四、“复归其根”的思维特点 (59) 五、“深不可识”的敦朴形象 (61) 六、“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 (62) 七、史诗式的文体文风 (64) 第三章 《道德经》哲学的思想体系问题 (67) **节 《道德经》有无哲学体系的歧见 (67)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体系的相关问题 (70) 一、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70) 二、构建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73) 三、形成哲学体系的意义 (75) 四、哲学体系的构成 (77)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范畴体系 (78) 一、《道德经》哲学的一级范畴 (78) 二、《道德经》哲学的二级范畴 (85) 三、《道德经》哲学的二级以下范畴 (93) 四、《道德经》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 (98) 第四章 《道德经》哲学的道论 (101) **节 《道德经》哲学的本体论 (101) 一、“玄道”本体论 (102) 二、“道”为“天下母”的本原论 (108) 三、“道生之”的生成论 (110) 四、“惟道是从”的价值论 (112)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的运动论 (113) 一、反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形态 (114) 二、弱者的反向转化是“道”的功用 (118) 三、“无、有”转化的运动哲理 (123) 四、运动论在《道德经》哲学中的地位 (126)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认识论 (128) 一、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对象 (129) 二、以“不知”为前提的哲学认识论 (131) 三、从“不知”到“知不知”的认识过程 (135) 四、“知者不言”的认识境界 (138) 第四节 《道德经》哲学的方法论 (140) 一、“为之于未有” (141) 二、“其安易持” (142) 三、“图难于其易” (144) 四、“慎终如始” (146) 五、“大制不割” (147) 第五章 《道德经》哲学的德论 (151) **节 “道”、“德”关系的多种解释 (151) 一、“道”是内在本质,“德”是外在表现 (152) 二、“道”是整体,“德”是部分 (153) 三、“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 (154) 四、“道”是万物共有,“德”是人的品德 (155) 五、“道”无意识,“德”有意识 (156) 六、“道”超经验,“德”可经验 (156) 第二节 “德”的层次结构 (157) 一、上德 (157) 二、下德 (159) 三、上仁 (161) 四、上义 (162) 五、礼 (164) 六、道、德、仁、义、礼的逻辑 (165) 第三节 人的“育德” (166) 一、“三宝”论 (166) 二、“七善”论 (170) 第六章 《道德经》哲学的人性论 (175) **节 人性与道性 (175) 一、人的自然本性 (176) 二、以“圣人”喻复归自然本性的人 (178) 三、以“婴儿”喻符合自然本性的人 (182) 第二节 人性与人为 (184) 一、人类存在生存危机的内在原因 (185) 二、以劳动解读人为 (186) 三、人性复归自然的可能性 (188) 第三节 人性与人欲 (190) 一、人欲是人性的弱点 (190) 二、人的欲望膨胀造成人性堕落 (192) 三、人类社会道德败坏造成人性堕落 (194) 第四节 人性的复归 (195) 一、个人“复归于婴儿” (195) 二、人类“复归于无极” (197) 三、世界“复归于朴” (198) 第七章 《道德经》哲学的社会历史论 (201) **节 《道德经》的历史理论 (201) 一、《道德经》编章造成的问题 (202) 二、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论 (203) 三、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与伦理 (211) 四、历史的曲折与衰退 (214) 五、历史与文化 (216) 六、研究历史的意义 (218) 第二节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论 (220) 一、“善治”的理念 (220) 二、社会治理主体 (224) 三、社会治理措施 (226) 第三节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治理思想 (229) 一、“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内涵 (229) 二、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途径 (232)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234) 第八章 《道德经》哲学的修养论 (237) **节 修养的含义 (238) 一、修养论在《道德经》中的地位 (238) 二、“修养”的内涵和外延 (241) 三、修养与养生 (243) 第二节 修养的境界 (246) 一、修养境界的含义 (247) 二、修养的崇高境界 (249) 三、提高修养境界应克服的人性弱点(251) 第三节 修养的途径 (255) 一、清静稳重 (255) 二、为而不争 (258) 三、知止不殆 (259) 四、善摄生 (261) 第四节 修养的目的 (264) 一、圣人的理想人格 (264) 二、圣人的为人处事 (267) 三、修养成圣的伟大意义 (269) 附录一 通行本《道德经》 (273) 附录二 新编《道德经》 (281) 后 记信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