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中国文化丛书: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 晚周哲学论集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旭日·中国文化丛书: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 晚周哲学论集

旭日·中国文化丛书: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 晚周哲学论集

作者:曾海军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53108636

定价:62.0

出版时间:2017-11-01

出版社:巴蜀书社

旭日·中国文化丛书: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 晚周哲学论集 内容简介

  晚周乱世,天下无道,诸子蜂起,纷纷寻求恢复天下秩序的良方。晚周诸子著书立说,表达对天下秩序共同的关怀,却有着很不一样的思想旨趣,概括起来就可以分为取法天道和基于德性两种秩序路径。

旭日·中国文化丛书: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 晚周哲学论集 目录

绪论:天道、德性与秩序
孔子论“正名”
一、“正名”的前前后后
二、功能化的误操作
三、一种高贵的意蕴

由矜庄到争讼
一、“君子矜而不争”
二、“不矜而庄”
三、“其争也君子”

荀子论“争”
一、“人生不能无群”
二、“群而无分则争”
三、“制礼义以分之”

天下之利与人主之利
一、墨子眼中的“民之三患”
二、韩非手中的“帝王之具”
三、人主之利:墨子主利思想的漏洞
四、结语

从家到国与从国到家
一、从直躬之举论起
二、“里仁为美”与“里相坐”为务
三、从“国”到“家”的秩序路径
四、结语:重提“三纲”

“君子恶居下流”
一、水之上流与下流
二、在顺流与逆流之间
三、争还是不争
四、固守与担负

“子在川上‘’之后
一、”川流“的哲学意象
二、”如斯“的道德意蕴
三、”逝者“的时间感悟

“恻隐之心”的哲学之途
一、一种具体而普遍的阐发
二、生生之义:“不安”或“不忍”
三、侧隐之心与爱
四、由恻隐之心看哲学

孟子论“勇”
一、养勇
二、不动心之道
三、作为道德品质的勇气

教化与人性
一、恶:圣人教化的缺失
二、人性与政治
三、荀子的反调

“学”之三情
一、“学”与“悦”
二、“学”与“恐”
三、“学”与“忧”
四、结语

质朴之道
一、见素抱朴
二、反者道之动
三、从质朴到无为

老子论“有”
一、以“名”称“有”
二、“有”“无”互解
三、以“有”言“道”

老子论“自然”
一、“道法自然”
二、“希言自然”
三、“百姓皆谓我自然”

神人与技术
一、机事与机心
二、技或术
三、技与事
四、神人心志

附:“哲学”与“中国”

旭日·中国文化丛书: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 晚周哲学论集 节选

  《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  在古代社会里,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分别,决定了物上分配的差异性。古人关心的是如何成就一种合理的等级秩序,而物的分配不过是附着其上,配合这一秩序的生成。只要等级秩序合理了,物的分配自然就顺理成章。可见,在古人那里,物上分配的正义性,是由正义的秩序给出的,对于正义的思考,古人并不直接由物的分配出发。应当说,始终萦怀于一种物的分配,自物的分配上来为正义立论,这不过是近代以来的一种发明。这种发明开启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众所周知,马氏的这一著作对君主以武力、幸运乃至邪恶之道获得权力,做了十分露骨的描述。这并不是说他的洞察力格外引人注目,而是说他竟然可以把君主的这种权术当作政治本身。古代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改朝换代,以奸诈而残酷的手法建立王朝的皇帝比比皆是,但却从来没有人把它当作是政治本身,否则就无法为自身的政权提供辩护,这就是所谓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而马基雅维里却认为,君主在被人爱戴与被人畏惧之间,后者比前者要安全得多。①如果使人畏惧还显得更为安全,看来就不必为政权的合法性费心辩护了。当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更多地还是一种“科学性的经验学问,拿他对事务的亲身经验做基础”②,而其后的霍布斯,洛克等诸贤,则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并在新的基础上考察了正义性问题。这一新的基础在此后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尽管偏重或各有不同,但有一个主题始终贯彻如一,即个人财产的神圣性。将国家的正义性从“奉天承运”中剥离出来,而奠基于赤裸裸的利益争夺上,就是始于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所写下的一句至今让人耿耿于怀的话:“他务必不要碰他人的财产,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①当然,并不是说自此以后,国家的正义性就只能由利益争夺来获得说明,这样未免过于低估哲人的头脑。对于私有财产权的辩护,黑格尔的说法是,“所有权所以合乎理性不在于满足需要,而在于扬弃人格的纯粹主观性。人唯有在所有权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②这就是说,对财产的占有,远不止是一点欲望的满足这么粗俗,而是有着更为“高贵”的意义,黑格尔以其特有的方式,将财产占有权安放在他那螺旋式的理性链条上。但无论如何,政治不再需要获得道德上的庇护,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而由此便离不了要围绕着物的分配喋喋不休。现代西方学人罗尔斯所写下的皇皇巨著《正义论》,尽管把它解读为仅仅处理物的分配正义性问题,也许会让有的学者觉得过于粗疏,但将其置于与另一学人诺齐克相对峙的地位上来考量,难道不正表明现代学人萦怀于物的分配而伤透脑筋么?所谓“群而无分则争”,指的便是缺乏一种适当的分配原则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