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作者:蔡晓滨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7400654

定价:22.0

出版时间:2010-02-01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写人物重在细节,难在传神。多年的职业训练,使我有寻找和捕捉细节的意识,有着“讲故事”的强烈愿望,可笔力不逮,学养有限,也许不能把这些读者期待的人物写准、写活,在此只有恳请诸位读者见谅了。
  蔡晓滨
  2009年夏秋之交于青岛浮山南麓
后记
  在当下中国,“表达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是因为,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表达权”**次与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起,并列为人民群众需要保障的四种基本权利之一。
  表达权作为社会自然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所共识。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邱小平说:“表达自由现在已经普遍被视为自由和民主国家应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邱小平进一步指出,即使一个政府已经实行普选,如果在普选中不能允许表达自由,这样的政府仍然很难自称为自由、民主或合法的政府。
  1948年12月lO日,刚刚组建不久的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个划时代的宣言宣称世界各地所有男女毫无区别地都有权享受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人身安全、参加选举、工作、受教育等权利。两年之后,联合国规定每年的12月10日为“世界人权日”。《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九条,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权享有发表意见和表达的自由;这一权利包括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通过媒体,不问国界地寻求、接受和分享信息的自由。”
  ……
  正是因为有了表达权或日表达自由,汶川“5.12”大地震后,中国的媒体才能在**时间,那么迅捷、那么公开、那么透明地报道如此惨烈的自然灾害。中国的网民才能在互联网发出那么众多、那么深刻、那么震撼人心的呼唤和声援。
  表达权不容忽视。表达权值得珍惜。
  当我们冲决极“左”思想的禁锢和专制主义的高压,获得具有普世价值的表达权时,绝不能因为我们的一时兴起和使用不当而复归丢失!
  权利的不懈争取和权利的正当使用,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我愿意再一次复述邱小平博士的话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表达自由现在已经普遍被视为自由和民主国家应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目录

为时代作证(代序)
坏消息才是好新闻——《华蛊顿邮报》总编辑本杰明·布莱德利
四代人演绎的传奇——《洛杉矶时报》的掌门人
为历史写报道——《纽约时报》群英谱
陨落的新星——菲尔·格雷厄姆的迭宕人生
与新闻自由共生存——约瑟夫·普利策的奋斗轨迹
孤傲的国王——卢斯和他的《时代》周刊
真理的朝圣者——沃尔特·李普曼剪影
田园中的优雅歌者——E.B.怀特和他的随笔
“偶尔”为之的传世伟业——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
“表达自由”的历史空间(代跋)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节选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内容简介:何为报人?这是一个极具能力与魅力的精英群体,他们秉持言论自由的精神和真实至上的原则,以笔为器,以报为媒,为历史写报道,为公众鼓与呼。在美国这个崇信自由、平等的国度,报业发达,报人璀璨,例如全美**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时代》周刊的老板亨利·卢斯,兰登书屋的出版人贝内特·瑟夫等。他们是“伟大”的事业创造者,驾驭着美国报业的艨艟巨舰破浪前行,引领了世界传媒业的前沿风潮。《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讲述的是九位美国报人的传奇故事和卓越人生,粗现百多年来美国新闻业的兴衰历程。作者亦身为资深新闻业者,冷暖自知,见解独特,耐人寻味,颇值一读。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相关资料

然而,在走上新闻事业,以及在踏上记者之路的漫漫征途上,本杰明·布莱德利却一次次地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他的幸运,便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就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山本五十六卑劣的偷袭行为,激怒了美国人民。美国政府立即对日宣战。义愤填膺的热血青年纷纷应征人伍。布莱德利经过短期训练,便登上“菲利普号”驱逐舰,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1943年,他在布加因维尔海峡执行任务时,经历了他此生最难忘的一次战斗。空袭警报拉响之后,他从昏暗的战斗信息中心跑上舰桥。正当布莱德利抬头往天上看时,一架日本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就出现在他的眼前,距离他甚至不足五十米。布莱德利甚至清楚地看到了那个日本飞行员的模样,清楚地看到那枚重达九十公斤的巨大炸弹正缓缓下落。千钧一发时刻,军舰急速左转,炸弹落人海中,激起的水柱将右舷这边所有的人都溅得浑身湿透。幸运的是,它没有爆炸,这是枚哑弹。幸运之神第一次向布莱德利招手了。战争结束了。布莱德利从没想过他能全身而退地复员回到家乡。此时他已结婚,工作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要养家糊口。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经纪人或公司管理者,而他却对新闻走火入魔,一心想当一个游走世界、仗义直言的记者。无奈,父亲托朋友写了两封推荐信,介绍他去《巴尔的摩太阳报》和《华盛顿邮报》碰碰运气。深秋的一个夜晚,布莱德利简单收拾好行装,带着他的全部积蓄——大约八百二十五美元,乘火车离开波士顿,开始了他的求职之旅。第二天清晨,火车停在了巴尔的摩市火车站。天降大雨,水雾濛濛。布莱德利没有勇气冒雨进城,那样的话他非被浇成个落汤鸡不可。他决定直奔华盛顿,先去《华盛顿邮报))看看再说。父亲的朋友给他介绍的是《华盛顿邮报》社论版编辑赫伯特·埃里斯顿。见面之后,赫伯特对布莱德利爱莫能助,因为后者对新闻编辑部的事情实在是一无所知。他耸耸肩,摇摇头,无奈地把布莱德利送下了《华盛顿邮报》大楼门前的台阶。没想到的是,他们正好与城市版主编本·吉尔伯特打了个照面。吉尔伯特能力超群却又备受争议,他的处事风格和桀骜不驯让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赫伯特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愧疚,张口问了吉尔伯特一句:“你那里缺人吗?这个年轻人可是想当记者。”谁会想到这么巧呢,就在一天前,一位记者意外辞职,刚好留出了一个空缺职位。吉尔伯特让布莱德利等一等,他立即找到了执行总编辑罗斯·威金斯,一番商议之后,他们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新闻传播出版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