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视阈下的闽台产业合作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ECFA视阈下的闽台产业合作研究

ECFA视阈下的闽台产业合作研究

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

作者:杨强、王知桂

开 本:异型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235-1

定价:57.00元

出版时间:2016-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五)福建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体制障碍尚未消除
市场发育不足,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办事效率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在一些地方或部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这些不良的作风与做法,严重失信于外商,成为福建省吸引外资的重要阻力。虽然近年来福建省全力改善投资环境,然而对台的优惠政策仍然仅限于对资本大、规模大的企业提供方便和优惠,而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小老板”来说,这是可有可无的“优惠”,也就谈不上吸引了。此外,有关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立法滞后且不够完备,缺乏相关的制约措施与处罚条款,有关外资及外商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显得相对不够完善。
三福建省利用台资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
实践证明,基础设施作为投资环境的硬件,是外来投资商首先考量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和珠三角所以能吸引包括台资在内的大量外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完善其基础设施。以江苏为例。据中国金融信息网数据,2014年江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2.7%。铁路和航道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铁路完成投资190亿元,同比增长110?6%,在综合交通投资中的比重由2013年的12.5%提高到23.4%;内河航道完成投资65.1亿元,同比增长5.5%。江苏投资的硬件条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已明显缩小,投资的硬软环境日趋完善。随着福建省自贸区的获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定位,福建省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与此两大重大战略实施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必须重点加强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等大型深水港口建设以及南北出省通道的公路、铁路建设。
(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努力打造海峡西岸城市带
以福州、厦门和泉州为中心,带动周边卫星城市的发展。以海峡西岸城市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础,围绕“整合”与“协调”的思路展开。通过对资源与要素配置,实现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城乡关系、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的战略重组与优化组合,提高海峡西岸城市带的运行效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海西城市带整合与协调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实现大中城市与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较为紧凑的点、线、片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实现高效、集约与节约的发展。毛汉英:《培育壮大海西城市带,提升海西经济区的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拓展与战略措施学术报告会论文,2006年10月。
(三)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的力度,消除海西区建设人才缺乏的约束力
人才是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基础,福建省应该加大力度制定各种人才培训和引进制度,以政策的优惠度来弥补福建省和内地的生活环境差异对人才引进形成的障碍。
(四)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最主要来自于集群的网络特性。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主要通过上下游企业间完整的网络分工,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网络互动,由科研部门、中介机构等节点合力推动的网络创新和有着独特“产业空气”及制度依赖的网络根植性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尽管生产要素可以较为自由地流动,但由于产业集群的存在,各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嵌入到本地的社会结构和产业文化中,因而难以复制并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力。立足福建省的现实基础,可力争在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和轻纺服装等行业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由于台湾企业的强项之一是完整的生产供应链,所以福建应主动设法邀请台湾大企业赴福建投资,并给予较多的租税政策优惠。只要能吸引大企业来投资,后面就会有卫星厂商跟进,长期下来就可以达到强化产业集群的效果。

其它信息

页 数:364

开 本: 异型16开

ECFA视阈下的闽台产业合作研究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社科图书 闽台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