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视阈下的闽台产业合作研究
ECFA视阈下的闽台产业合作研究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作者:杨强、王知桂 开 本:异型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235-1 定价:57.00元 出版时间:2016-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随着台资外移产业的本地化,其投资行为也逐渐长期化。早期台商赴中国大陆投资多属“打、带、跑”形态,投资期限较短,从资金投入到建成投产只需3—5个月。如今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已逐渐转向长期行为,合同期由过去的15—20年转变为20—30年,最长达70年。(《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新华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11/12/content_5440740.htm,2003年11月12日。)
(三)从投资的产业类型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
在早期,台商赴大陆投资领域主要为制造业,其次是服务业,农业最少。投资项目多样化,制造业中主要包括电子电器业、金属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塑胶制品制造业及食品饮料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约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比重的 32%。中国加入WTO后,对服务、贸易与商业领域等逐次放宽或开放投资,台商在这些领域的投资金额呈现快速增长,且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电子电器业的成长幅度惊人,其他行业投资金额所占比重都没超过10%。
(四)从企业的投资规模看,大企业纷纷挺进大陆
早期的台商投资大陆主要限于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形态单一。近几年,台商投资的主导性角色正逐步让位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重发展,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主导发展为由大企业主导的投资新格局。台商投资规模大型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岛内主要大企业几乎都已在大陆投资。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台湾“百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已有80多家在大陆兴办了160个投资项目,其中包括台塑、统一、震旦、正新、东帝士等著名大型企业集团。
(五)从投资地的选择取向看,逐步由重乡土情结向重地缘因素转变
在早期,台商对大陆的认同主要基于台商祖先源于大陆而引发的寻根情结。台湾同胞中80%祖籍在福建,其所信奉的“妈祖”海神的朝圣地也在福建,这是福建早期在吸引台资方面拔得头筹的主要原因。现阶段,随着国家和各地惠台政策的频频出台、台商与大陆融合程度的提升,台商开始建立起基于自身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加之资本自身的逐利性,台商投资特别是扩大投资部分逐步向地缘因素好的地区转移。这主要表现在:1.向港口靠拢,这是外销型产业决定投资地点的主要因素之一;2.根据需求市场的大小,这是内销型企业决定投资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3.由原材料导向,这也是决定投资地点的重要因素。
二福建省利用台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006年,“海峡西岸”正式被写入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纲要,这为闽台之间进一步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9年闽台经贸总值还是达到了69.9亿美元,相较全年两岸进出口贸易17.8%的降幅,闽台之间的降幅只有3.6%,其中福建对台出口逆势增长了16%。尽管福建在吸收台资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在充分利用台资的问题上,福建还是面临着各种潜在威胁,福建经济发展水平也仍远低于台湾。随着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两岸在经济合作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长三角和珠三角对福建吸引台资的竞争压力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福建利用外资的优势在逐步减弱,这主要表现在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对腹地市场的竞争力上。“大京九”的开通,使华中腹地经济流向进一步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集聚。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江三角洲发展腹地溯长江流域而上,横跨九省,经济基础良好,市场极为广阔。珠江三角洲紧临港澳,从珠江支流西江上溯云南、贵州、广西,内地腹地空间也甚为广阔,辅以香港、澳门的对外作用,也可与长三角齐头并进。而福建位于两大经济圈边缘地带,经济辐射空间狭小,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吸收资源方面,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总量大,水平高,经济凝聚力和向外辐射力强,产业结构层次较高;而福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向外辐射能力不强,在竞争中也容易处于弱势。
(二)福建基础设施的落后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总体上看,福建基础设施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力不足、交通滞后的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十二五”规划蓝图中,福建省提出要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即涵盖港口群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能源基地建设、防灾抗灾体系建设和整体的信息体系化建设。然而至今,福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进步,但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港口建设方面仍需要一个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重要港湾的协调和整合,需要在大港口的统筹建设中进行,也必须依托在临港产业集聚和铁路与公路的配合下才能发挥效用,可是这些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等到这些建设竣工,已投入使用的上海洋山港早已称霸亚洲东海岸。港口建设﹑沿海大通道及西进出省通道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不上开放的步伐,直接制约福建与周边省区的联系,并严重影响福建进一步吸引包括台商在内的投资商。
(三)福建偏小的城市(群)规模不足以支持产业集群的壮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城市群由于人口集中与要素集聚能力强,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节约资源、扩大劳动就业、优化产业与城镇空间布局以及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群作为人口和财富的集聚中心,不仅集中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与商贸业,而且是国际航运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现代服务业(金融、证券、物流、信息服务等)和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区,对所在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组织、引导与中枢作用。然而,福建省只有两个城市人口在100万左右,其余城市人口都在20万到60万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现有的交通道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员的流动和货物的运输。
(四)福建科技投入水平偏低,人才技术弱势明显
首先,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不够。据有关资料统计,2012年福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53.72亿元,约占GDP的1.8%,低于广东(1236.15亿元)、浙江(1143.83亿元)等周边省区。2012年福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99万人,远低于广东(62.91万人)。其次,高素质人才不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福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学历的人数为8361人,虽然较广东的8214人的水平有所上升,但和浙江9330人的水平却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以上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2012年)以及各省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公报。再次,省内除厦门大学外,省属重点的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在全国都尚未进入大学排名前30名。最后,对教育、科研经费政策和制度上管理得过紧过死,影响教学与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社科图书 闽台文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闽台基督宗教关系研究
下一篇:西岸文史集刊(第二辑)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