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作者:《第一现场》编写组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1977673

定价:

出版时间:2010-09-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本书特色

2011年高考作文备考权威范本
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标准,为什么有人得37分,有人得54分,让阅卷专家告诉你阅卷现场的秘密。
你的“命运”掌握在阅卷专家手里,向阅卷专家要分数。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内容简介

收录2010年全国30多个省市中考作文题,精选近200篇考场佳作,一网打尽高考作文的方方面面。力邀全国近百位阅卷专家精心打造,提供*专业的高考作文优化方案。揭秘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对不同层次的作文进行零距离解读,是考生冲刺2011年中考作文的**武器。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目录

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新动向
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北京卷
凝聚
凝聚
凝聚
凝聚

上海卷
黑板上的记忆
黑板上的记忆
黑板上的记忆
黑板上的记忆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节选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现场》收录2010年全国30多个省市中考作文题,精选近200篇考场佳作,一网打尽高考作文的方方面面。力邀全国近百位阅卷专家精心打造,提供*专业的高考作文优化方案。揭秘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对不同层次的作文进行零距离解读,是考生冲刺2011年中考作文的**武器。

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第1现场 相关资料

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新动向黄琼从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首次进入教学实验、2005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进入新课程至今,几年前曾经备受关注的新课程已经成为义务段中小学教学常规作用的“旧课程”。本轮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后课改时代”。 后课改时代的中考作文命题有哪些新看点、新动向?笔者抢抓时间,搜集到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112道,并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质的特征,现总结如下,并提出2011年中考备考策略。一、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五大特点1、全命题作文成为最受青睐的题型。新课标推行的前几年,按照“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新课标精神,话题作文等开放式命题形式一路飘红,全命题作文在中考作文中所占份额一路下滑,2004年仅占6.7%,在五种题型中位列第四;2005年分别占6%、8.1%,处于垫底位置。转折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中考,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大幅下滑,全命题作文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09年更是首次超出选题作文,位列第一。2010年这种势头保持了下来:112个考区中,有42个考区是全命题,占37.5%,超出选题作文(33.9%)3.6个百分点,与上个年度年基本持平。全命题作文有助于统一阅卷标准、有助于提高考试信度,它之所以一再成为首选,说明命题者正努力减少由于题目过于开放而带来的宿构等不良现象,减少由于题目过多而出现评卷标准不够统一的情况,进一步提高考试的公信力、选拔性和区分度放在了突出位置。有着这样的命题思想和着眼点,就注定了全命题作文还会继续保持稳居前列态势,继续成为中考命题的首要选择。2、选题作文成为最值得继续观察的题型。五种作文题型中,其他三种题型所占份额和所处位置比较明确,比如,半命题作文有21个考区,占18.9%,连续四年位居第三;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分别占5.4%(6个考区)和4.5%(3个考区),处于垫底位置。至于选题作文,从2004年的23%,一下子猛增到2005年的45.2%。2005—2008年,选题作文连续四年占据榜首,其中前三年还一直处于43%以上的高份额。2008年大幅降至34.4%,险胜全命题,但仍保持第一。2008—2010三年间,选题作文一直处于34%左右,但是,位次从2009年起就退至第二,这个位次也延续到了2010年:共有38个选题作文考区,占33.9%。我们说选题作文最值得继续观察,是因为随着命题者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选题作文这类开放式题目,是继续退后,任凭领地不断被他人侵占,还是自我调整、特别是备选题型的调整,从而保持现有地位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笔者认为,其中自我调整、提高选题作文的难度,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毕竟,选题作文有着两个、甚至多个备选项,可以并且应该根据形势变化做出新的调整的。3、“成长”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中考作文题目涉及的内容无非是“自我与成长”“社会与生活”“情感与素质”“想象与创新”等几大类,年年的中考题,“自我与成长”都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2010年此类话题更是大热,关于“成长”的字眼、关于“成长”的话题比比皆是:以“成长”为话题写作(赤峰市和南充市题一)、“智慧伴我成长”(佛山)、“成长也需要 ”(贵阳)、“在尝试中成长”(福州)、“成长路上无捷径”(杭州)、话题“成长,需要竞争”(广西梧州)等,都直接点明“成长”,要求直面成长中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至于武汉市的材料作文“小橡树的成长烦恼”、天津市的材料作文“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昆明题二的材料作文“小俊落水自救”和大连题二的话题“打磨”、黑龙江牡丹江的题二“走过”、甘肃题“跟自己赛跑”、南京题“我作主”、浙江绍兴题“越长大,越 ”、龙岩题二“考验”、山东聊城的话题“自视”等,都引导考生回眸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从而把考查的目光投向了考生的成长体验,构建健康积极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预计“自我与成长”类话题依然会是今后的命题重点,但是,出于回避熟题、避免猜题的考虑,这类题要么会在两三年后周期性地再次大热,要么是变化形式、组合词语之后出现在来年的中考中。4、“我“成为聚焦最多的人物。2010年中考作文题中,有人称代词“他”出现,如“他(她、它)也很重要”(泰州)、“叫我如何不想她(他、它)”(江苏镇江)、“送他人一朵花”(长沙题一),但是,这类直接要求聚焦于“他” 的题目很少。也有人称代词“你”在多个题中出现,如“总想为你唱首歌”(烟台)、“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南通)、“你让我如此美丽”(漳州题一)、“有你真好”(邵阳题一)、“别丢了你的钥匙”(湛江)等。其实,“他”“你”的背后,必有一个“我”,可见此类题目旨在引导考生放开视野,关注周围环境,学会合作相处,导向性很好。但是,中考题中更多的是人称代词“我”,可谓比比皆是,如全命题“我的初中生活”(山东济宁)、“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广东)、“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百色)、“我不只是一个角色”(义乌)“总有属于我的季节”(苏州)等,半命题“请让我 ”(黑龙江牡丹江题一)、“我心中的 ”(海南题一)、“我多想 ”(黄冈题一)、“我要 ”(青海题一)、 “那一天,我 了”(金华)、、“ 给了我”(东营)、“我身边的 ”(河南题一)等,都含有一个“我”字。加上含有“自己”字样的题目,如广州题“奖励自己”、昆明题一“属于自己的天空”、安顺题二“做一个 的自己”等,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感悟自我,思考自我,叙真事,吐真言,抒真情。这个大方向是一贯的、长期的,所以,来年的中考题中“我”字依然会比较常见。5、记叙文成为最受重视的文体。曾几何时,作为话题作文“三自”之一的“文体自选”风靡一时,提出要求写记叙文等问题要求的只有山西等极个别考区。大概是受本省高考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影响,湖南多个中考市级考区在2008年提出了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的要求。随后,这种势头不断蔓延,湖北、广东、福建、广西、新疆等省区里的考题相继出现这类要求。到2010年,明确要求只能作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有桂林(“误会”)、长沙(“送他人一朵花”“你的 ,让我记住了你”二选一)、益阳(材料“尽我所能”)、娄底(“回报”)等考区。而黄冈和龙岩考区都是二选一式的选题作文,其中一题要求写记叙文,一题要求写议论文。上述考区都把记叙文作为可选项,另外不少考区甚至将写记叙文作为作为唯一要求,这类考区有广东(“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梧州(题一“读书声声”)、十堰(“这也是一种爱”)、荆门(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宜昌(“美丽的智慧”)、荆州(“曾经错过的 ”)、怀化(“那曾感动我的 ”)、新疆(题一“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毕节(题一“心愿”)、青岛(题二“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等。实践证明,会写记叙文是初中生的主要写作任务之一,也是奠定良好写作基础的关键。所以,今后备考的同学一定要着力练好记叙文的写作能力。二、2011年中考作文命题展望近年来,中考作文试题讲求全面对接中学生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怀,真正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实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常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我?成长”类。基本做法就是在命题作文中常以“我”为中心拟定,比如“我和 ”、“我多么想 ”、“我的特长”、“没想到我如此 ”、“ 有我”、“为自己而骄傲”、“我们这些人”等。又比如,以“成长”、“第一次”、“秘密”、“个性”、“离开”、“朋友”、“我们”、“回答”、“作好准备”、“实践能力”等为话题作文,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体会最深,感受也多,容易下笔。二是“素质?情感”类。比如以“感受快乐”、“喜欢”、“兑现诺言”、“美德”、“珍爱”、“吃苦”、“合作”、“心怀感激”、“追求”、“宽容”、“体谅”、“温暖”、“友好”、“满足”、“健康”等为话题写作,就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让考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向往。三是“社会?生活”类。比如以“奥运”、“和谐”、“交往”、“贫困”、“公开”、“帮助”、“关注”、“动力”、“扶持”、“读书”、“家”、“书”、“回忆”、“细节”、“精彩”、“习惯”、“学习”、“水”等为话题写作,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放眼社会生活。 四是“想象?创新”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但是,这类试题如果处理不当,过于脱离学生生活,就会助长“假、大、空”风气的盛行。命题时要有利于写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风雨之后”、“阳光”、“风景”、“新”、“自然”、“0”、“门”、“结果”、“钥匙”、“星星”等试题或话题,就能够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创新,在创新展示风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中考 历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