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语文-2015年修订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度语文-2015年修订

深度语文-2015年修订

作者:王开东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0775254

定价:

出版时间:2015-05-0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三、深度课堂源于学科立场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选择“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是有无课程意识的分水岭。现行教材提供的是文本,“至于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吴忠豪)相当一部分教师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造成了语文课的低位滑行、效率不高。比如老舍的《想北平》,若着力概括每段内容、感悟思乡之情,这就侧重在思想内容的理解;若着力于揣摩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并创设情境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这就侧重在语言的积累运用;当然也可着力于文章“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方法,并通过实践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第一种做法类似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模式。后两种关注情感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落实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语文姓“语”,坚守语文学科立场,就是要“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着力于语言实践。
  什么是语文的方式?在《课程标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17次提到“读”:“阅读”“朗读”“精读”“略读”“速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读什么?“文本”;读出什么?“文本内容”“观点和感情”“感受和体验”“分析和评价”。5次提到“审美”“鉴赏”,审什么?鉴什么?“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品味语言”,“涵养心灵”。
  再看王开东的课堂,对细微之美有一种敏感,涵泳、点拨水到渠成,语文手法如下:第一,师生紧扣文体特点进行简析,比如《蛮子大妈》中抓住环境、人物、情节梳理概括内容,《雷雨》中从情节入手,分析几组矛盾冲突。第二,紧扣文本,揣摩重点语句,进行语言的品味。比如《想北平》中学生的“解字法”,抓住“我的北平”“独自微笑或落泪”“浸”“啼”体味乡思;“比字法”,比较“辜负”与“对不起”,“安适”与“安闲”的词义区别及在句中位置的差别来赏析表达效果;抓住杜宇的意象和典故,品味老城墙和小蝌蚪、嫩蜻蜓等细事细景。还有“修辞赏析法”,文中把对北平的爱类比为对母亲的爱,细腻感人;“发现反常法”,题目是“想北平”,文中为什么反复强调“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细节赏析法”,《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扉”的动作,“儿寒乎?欲食乎?”的追问,透露出的慈母情深。“文献拓境法”,学生质疑归母把归有光的姐姐交给乳母喂养是否重男轻女,老师引用《先妣事略》和她的悲剧之死佐证文中的“喜”与“悲”。在紧扣文本研读方面,《深度语文》有许多很好的课例,比如《蛮子大妈》的实录中,主问题有两个:“蛮子大妈发生转变的原因”和小说的主题分析,在据此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全都是以语言活动为主,而且紧紧扣住文本。如“蛮子”这个名字的由来,蛮子大妈的性格,蛮子大妈对儿子的爱,蛮子大妈与四个普鲁士士兵之间的关爱,蛮子大妈性格的分裂,都是“师出有名,言出有据”的,作者引导学生总会提到“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对动词“涌”和“抱”的品味以及小兔子、两张报丧信重合、放枪时的单响等细节的品析,既有独到的教学眼光,又由学生的疑问因势利导而来,并且与人物性格与文章主旨分析自然融合。尤其主旨理解部分,教学预设非常精彩:第一部分似乎游离于故事之外,所以有人说把这部分去掉更好,让学生讨论,处处扣紧原文,不蔓不枝,又能步步深入,文情并茂,堪称典范。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读写并行,品出文字的声律,嚼出文字的滋味,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这个角度说,“深度语文”首先是“本色语文”。
  四、深度课堂源于生本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是一种理念,《深度语文》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三有六让教学法”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滚动发展”的精彩。王开东自述要“寻找作者心、教者心、学生心之间的情感点,狠抓调动点、制高点、增长点、延伸点,注重课堂的乐趣、情趣、理趣。于是我们看到了课堂师生互为拓展,知识双向流通的拓展度,也看到了打开视野、拓宽思维的延展度。
  营造氛围,知人论世,“不走寻常路”。《蛮子大妈》开头他介绍道:“他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只活了43岁。他写了6部长篇,350多篇中短篇。他是我们中学时代所选作品最多的外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就是法国一代文豪——莫泊桑。”可以看出这个课前导入做了精心设计,用数字说话,用名家推介,设足了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求解欲,为学生亲近文本、深入阅读蓄足声势。《沁园春长沙》则先从景物气度入手,讲到上阙结束、学情正酣之时,才与学生一起探讨毛泽东的少有壮志,他的诗性眼光,他的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知人”然后知他何以有秋日豪情。《项脊轩志》介绍作者则是在分析老妪哭泣、全文已讲完三分之二之时,历数归有光一生郁郁,使学生自然理解他在文中的“长号不自禁”。还有一点,就是王开东非常善于讲故事,如《开门见山第一课》中的一个故事引出一个建议,很像“托物起兴”的手法,张惠妹的“妹力四射”,贝多芬的怒斥公爵,圆珠笔的华丽转身,纷至沓来;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学生列述武则天的无名碑、北大的未名湖、黛玉的绝命语,则很像“赋”的铺陈渲染,直至真正理解“虚实相生”的理论。凡此种种,因文制宜,或抓情感点,或抓调动点,或抓制高点,都让学生视野为之开阔,理解更深一层,体现出对学情起点的准确把握,适时适度,章法井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再如教学主问题的生成。《沁园春长沙》等是教师预设,《蛮子大妈》与《合欢树》的教学则是课前学生质疑,课初教师统计、梳理,变“你们的问题”为“我们的问题”,形成课堂的主问题。或着眼于主旨的“寻找紧要语”,或立足于结构的“发现关节眼”,或着力于手法的“比较新异处”,使课堂结构变得明晰单纯,课堂内容显得丰富而有层次。
  再如课堂学生问题的生成。衡量教学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的得与思、积累与生发。教师备课时固然要杜绝浅问题、伪问题、错问题、无效问题、无价值问题,课堂上更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体验,这种课堂的试金石就是:生成!讲《陈情表》,教师引用苏轼的话“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学生质疑:全文读下来,没有一个学生堕泪,难道我们的学生都不孝吗?教师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的思维逻辑是:感动不全是为了别人,还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内在的情感。苏轼的心灵体验与李密产生了共鸣,这才泣下沾襟,涕泪横流。再如《蛮子大妈》教学中,学生从蛮子大妈的丧子痛苦中看到四个士兵的母亲的挣扎与绝望,透视出小说“不写之写”的深刻。《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的教学,发言学生达39人,其中发言2次的有13人,发言3次的1人,质量之高,理性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