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文课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的语文课

我们的语文课

作者:王丽

开 本:16开(168mm*239mm)

书号ISBN:9787544488105

定价:

出版时间:2018-11-01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我们的语文课 节选

香谷老师的教诲

何兹全 1911 年生,山东省菏泽市人。1950 年从美国回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社会史(隋唐以前)、汉唐寺院经济和汉唐兵制。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中国文化六讲》等。

我幼年时,我的家乡(山东菏泽)有两位教育家,当时在全省都是有名的,一位是山东省立第六中学的校监葛像一老师,一位是南华学校校长曹兰亭 —— 香谷老师。两所学校,都在菏泽城里。我高小(小学五、六年级)是在南华学校读的,中学是在第六中学读的,两位老师都教过我,都是我的老师。我现在想说说香谷老师。

菏泽当时交通不便,比较闭塞、落后,但香谷老师却能接受新思想,有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菏泽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追悼会就是在南华学校大礼堂前的大操场上举行的。香谷老师是主要组织者。这之后,好几位南华学校的毕业生跑到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他们后来有的加入了国民党,有的加入了共产党。

高小学生大都住校,不住校的也很早就到校。大冬天,天不亮,香谷老师就吹哨子把我们叫起来,跟着他在校园里跑步。我们一面跑一面睡,你撞我、我碰你。路两旁挖了些植树的小坑,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摔到土坑里去,摔得又哭又笑。

跑完步,天已大亮,香谷老师就把我们召集在大礼堂前。他在礼堂外的明柱上面挂了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一句句、一段段古圣先贤的话,有孔子的、孟子的、文天祥的,等等。香谷老师一句一句地给我们讲解,还连带着讲人、讲事、讲历史,并要求我们背诵。所谓“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品德教育。有才无德,才越高,对社会危害越大。香谷老师是能教书育人的。香谷老师每天跟我们讲的话,对我一生做人、做事都有很大影响。下面举几句话做例子。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请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
③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是一种积极的友爱互助精神。这种高尚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今天还是需要的。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宽恕精神。

第二句“请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说的是在困难、危险面前,要站得住,不动摇,不低头。这种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有。

第三句“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说的是事情来了,应该怎么办,要自己拿主意、做决定。拿主意、做决定之前,先要慎重考虑,深思熟虑,此之谓“审”。别人说好说坏,由他去说,不要动摇。我们今天要略做补充的是:别人的意见,要考虑;好的意见,要尽可能吸收。但“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这句话的精神,是说遇事要自己认真考虑,拿出主意、决断,不要遇事犹豫不决,听了别人的意见就动摇。“得失安之于数”,则有点听天由命的意味,“数”有点“命定”的味道。我想不要这样来理解。“安之于数”,也可以理解为安之于客观实际,不要强求,更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强争。如此理解,“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还是可取的做事之道。

小学生理解力不高。听香谷老师给我们讲解古圣先贤的这些话时,理解不深,有的甚至不理解。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遇到陷阱,遇到不幸,才慢慢对老师的教诲有了体会、理解,对老师的怀念也随年龄的增长、随岁月的变迁而加深。

香谷老师是我永远怀念的一位老师。


楼上群书,楼下一指

舒芜 1922 年生,安徽省桐城市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主要著作有《说梦录》《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回归五四》等。

王丽女士出题目,要我谈谈读中学时学语文的经验。我读过三年初中、一年半高中,教过几年中学语文,经验似乎不能说完全没有,可是又实在没有什么可谈的。这绝对不是说,我的语文老师没有学问,或者不善教学;正相反,有学问、善教学的很多,在思想,特别是文化、文艺思想上,给我终生难忘之教益的很有几位,例如初中的吴步尹老师、高中的王气钟老师,我在别的文章里都回忆和感谢过。也绝对不是说,我教过的学生都不成材、不成器;聪明俊秀、卓然有成的,相当不少。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我自己听语文老师讲课,根本不大用心。我教中学语文,虽然也很想教好,却始终没有摸索到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不可以说,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讲课就能够教得好,不是单靠写语文作业就能够学得好的呢?那么怎么交卷呢?想来想去,还是只有一句老话: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

我幼年时,家里有一个小书柜,里面装了许多新文学书,数量似乎不少。现在经过岁月淘洗,记忆已经零落不全,忘不了的还有鲁迅的《彷徨》《朝花夕拾》《伪自由书》,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谈龙集》,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落叶》和他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田汉、郭沫若合著的《三叶集》,徐志摩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冰心的《寄小读者》《繁星》《春水》,陈衡哲的《小雨点》,梁实秋译的《彼得·潘》和他的论文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等。此外还有三四期《新月》杂志、十来期《东方杂志》、二十来期《小说月报》。这些书是谁的,当时根本想不到要问一问,后来推想大概是大哥(堂兄)方玮德的。他是新月派诗人中的后起之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新月派的书。书柜里还有不少少年儿童读物,除上面说过的《彼得·潘》之外,翻译的还有《木偶奇遇记》《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爱的教育》《续爱的教育》《小妇人》,创作的有叶圣陶的《稻草人》,中学生辅导读物有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这一类大概是母亲专门买给我的。还有《中学生》杂志,则是订阅的。
我守着这个书柜,翻来覆去看这些书刊,大多是在十二岁之前读家塾的时候。家塾里读的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课外,我七岁时读了《三国演义》,接着照例读了《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说岳全传》《说唐全传》《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梦》是进高中才读的),等等,往往也废寝忘食,实际无非看故事、找热闹,谈不上文艺欣赏。能够把我初步引到文学艺术的趣味方面去的,还是小书柜里的那些书。当时读了*受用的是《文心》,它用长篇小说的形式讲中学语文知识,生动有趣,能把当时中学程度的少年引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大门口,窥见门内的宫室之美,萌生探寻的兴趣,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还认为它是好书,未知有什么后来居上的书能够代替它的。《中学生》杂志也办得好,上面有名家之作,也有“中学生园地”,使读者有亲切之感。当时常见一位署名为“苏州建华女中彭雪珍”的女学生的作品,她就是后来的名记者子岗。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