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
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作者:王崧舟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4494885 定价: 出版时间:2019-10-01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再说《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这本书讲的是“语文教学策略”的创生与运用。
“美其所美”的□□个“美”,是动词,是过程,是策略;第二个“美”,是名词,是依据,是结果。□□个“美”,讲的是语文课怎么上;第二个“美”,讲的是语文课依据什么来上,上成什么结果。
语文课怎么上,同样涉及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个层次:课堂教学规范。这是基础层,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这么上,属于底线策略。□□学段,要注重识字、写字教学,要注重基础性阅读,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注重童趣化情境的创设等;第二学段,要注重片段教学,要注重体验性朗读,要注重学法渗透,要注重写话训练等;第三学段,要注重篇章教学,要注重思辨性默读,要注重对表达形式的体悟,要注重读写互动等。如果是精读类、“教读”类课文,□□课时,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注重整体感知,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等;第二课时,要注重局部的品读,要注重整体回归与提升,要注重读的拓展和写的迁移等。这些都是□□个层次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课堂教学特色。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也是特色;人优我奇,更是特色。陌生化是彰显课堂教学特色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所谓陌生化,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创意性构想、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陌生化以课堂教学规范为前提,但不囿于规范,不落入规范的窠臼,而是□□规范的限制,是对规范的一种扬弃。比如,文本解读陌生化——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教学目标陌生化——变肢解式的“三维目标”为整合式的“一得目标”(就是将各种被肢解的目标整合为一个核心目标);课堂结构陌生化——解构行文思路,重建课堂学路;教学策略陌生化——抽象内容以“举象”显之,关键内容以“复沓”强之,理性内容以“造境”化之,间接内容以“体验”触之,感性内容以“求气”应之,等等。
第三个层次:课堂教学风格。这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如果说课堂教学规范属于“我注六经”的水平,“我”只是一个规范的执行者,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创造性几无空间可言,那么到了课堂教学特色层次,则是“我”与“六经”互注的水平,“六经”在规约着“我”,“我”又扬弃着“六经”,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而进入课堂教学风格层次则是“六经注我”的水平,一切都是“我”的外化、显化、对象化。这时,“我”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以生为本”是“我”所理解的“以生为本”,它并不外在于“我”;“学为中心”是“我”所践行的“学为中心”,“我”才是践行的觉者和行者)。风格一旦形成,人格便投射为课堂风格,课堂风格便成了人格的确证,这是“人课合一”的境界。
“美其所美”,首先要“各美其美”,这是上好语文课的策略论,是关于策略的策略。
这本书讲语文课怎么上,主要讲的是第二、第三层次的教学策略,重点讲的是第二层次的。
学情分析。这是上好语文课的逻辑起点。它不是对学生的抽象研究,而是将学生置于课程语境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离开了教学内容这个参照系,学情分析只能流于空泛,既无针对性,也无实际的指导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学情分析是一种关系分析,一端是教学内容,一端是认知水平,教师要分析两者处于何种关联,如何从认知水平出发,同化或者顺应教学内容。因此,真正知道学情的恰恰不是处于认知端的学生,而是能将内容和认知联结起来的教师。
模式设计。“怎么上”的逻辑起点一旦明确,接着就是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路径设计和策略选择,这就是模式问题。模式不能“化”,否则,不是僵化,就是窄化。模式有“常”的一面,因此,教师需要明确一些基本的课堂规律和准则;模式也有“变”的一面,因此,教师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善于□□,精于转化。理想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常式”和“变式”的有机统一。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常式”是“常式”,“变式”是“变式”,两者各自为政,简单叠加。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变式”的“常式”,“常式”恰恰是在“变式”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模式设计,本质上就是“变式”设计。
节奏调控。模式设计是一种静态设计,而课堂是活动的、活泼的、活生生的,因此,要将静态的模式转化为“活态”,就需要教师调控课堂节奏。课堂节奏的自变量只有一个——时间,教学内容在时间中展开,教学关系在时间中形成,教学资源在时间中转化,教学效果在时间中实现。时间是节奏的近义词,但时间又不等同于节奏,节奏还有因变量,诸如,动与静、疏与密、收与放、张与弛、曲与直,等等。节奏是对时间的一种美的加工和调控,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重新使用和处理时间。正是节奏让静态的模式在时间之河中劈风斩浪,迤逦而行。
动态生成。正因为节奏是活的,对节奏的把握和调控也必须是活的,才有动态生成的可能和必要。课堂上,何时动,何时静;动多久,静多久;动中如何寓静,静中如何生动,这些都需要教师因时因地、“因势因材”的动态生成。生成需要教师敏锐的基调感、精准的分寸感、良好的互动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课前完成的,而是教师在课中多次设计的。动态生成,考量的不仅是教师的经验和技巧,更是教师的智慧和勇气。
境界提升。所有的策略,□终指向课堂境界;所有的层次,□后成全课堂境界。在我看来,语文课的□高境界乃是语文与生命的合一。
倘若没有语文这个大因缘,这一切既不可能无端生起,也不可能无故消逝。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得到的各种生命体验:从□坏的到□好的,从□卑微的到□荣耀的,从□痛苦的到□快乐的,都在这语文的光明里存在。
整个课堂,静与动,疏与密,精彩与平庸,亢奋与克制,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惨淡经营与漫不经心,尽在其中。我并不是在上课,我就是课;我并不是在讲语文,我就是语文;我并不是在聆听学生,我就是学生;我并不是在感觉一点点兴奋、一点点矜持、一点点任性、一点点嚣张,我就是兴奋,就是矜持,就是任性,就是嚣张。
把语文上成一束光,把自己上成一束光。
语文课,仅此而已。
是为序。
中小学教辅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小学毛笔行楷规范字技法
下一篇: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