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全二册
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全二册作者:杨乃乔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9098082 定价:180.0 出版时间:2014-05-0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雪莱文学形象的建构——以民国时期(1908—1937)的英国文学史为例
夏目漱石《满韩处处》的“歧视”性描述与写生文
“东亚鲁迅”不同面向初探——从《故乡》的比较研究谈起
朝鲜北学派文学与清代诗人王士祯
朝鲜朝燕行使臣笔下中国形象嬗变的内因 394:
永井荷风及其汉学修养初探
作为文学关系研究范畴的“世界性因素”
从“理想”到“觉醒”——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构造及其悖论
对所谓“汉学主义”的思考
“汉学主义”: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一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
辞格、文化相对主义诗学与比较的基础
——一场比较文学学者与汉学家之间的论争
北美高校的中国文学课程
《道德经》印译的意义
泰戈尔与周作人
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当代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历史想象
“文化记忆”与流散写作
政治创伤中的“文化记忆”——台湾现代诗人笔下“中国形象”的历史建构
“新移民文学”说的辨析与质疑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华裔社会的生育风波
——《吃一碗茶》的种族政治和文化隐喻
“出草”: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由岛至岛——论黄锦树的返乡书写
薪传渡海:齐邦媛《巨流河》中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想象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
流散写作、华人散居和华文文学
海外华人文学回返中国传播现象初论
寻找历史的碎片——近20年海外学者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思考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译介学视角
明末翻译与清末文学新知的建构
术语链:韦努蒂翻译研究的生成
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翻译
哈葛德首部中译小说在晚清的*初冷遇
——从she到《长生术》与《三千年艳尸记》
从翻译到创作:余光中对狄金森诗歌的接受
裴继涛 机构性翻译的“场域”视点一佛经译场与圣经译委会比较
译者如何存在?——论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方式
随遇:论作者与译者的翻译伦理关系
经典的跨文化诠释
“什么是我的民族”——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爱尔兰身份
“我们拥有同一双眼睛”:论贝尔绘画艺术与伍尔夫美学探索的关联
记忆的承诺:“午夜之子”的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关于《日瓦戈医生》的一种“跨文化诠释”一论艾娃.汤普逊对作品的误读
“**浪潮”俄国侨民学者、作家的普希金研究
从斯巴达到波斯的“异邦”形象
作为神法的t
一种怀疑的文学——克罗德·西蒙与余华的小说观比较
“教谕”之下的诸神与凡人
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读经之“辩”
跨文化研究向其他学科学什么
变了形的福音——唐代景教文献研究
上帝如何叙述——《卡拉马佐夫兄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神学”
对耶稣的深层认知:耶稣心理传记概论
《李尔王》:异教语境中的神学追问
沈曾植与佛教
潘源源 从反叛到屈从——北村基督教小说创作论
斐洛神性思想及其文艺神性论体系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
英国不是“不列颠”——多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比较研究
西方“城市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西方当代电子文学一瞥
论新媒体与文学书写
书写台北:台北城的文学景观
都市书写——多丽丝·莱辛与王安忆作品比较
公共领域与文艺报刊:晚清“乌托邦话语”形成之考察
艺术正义是如何借助于宗教正义的
——以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为主要样本的研究
“武松打虎”:关于中国说书和白话小说中口头性和书面性的比较研究
西方生态批评与跨文明研究:问题与对策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与教学
季羡林比较文学思想初探
比较文学教学的跨学科思考
扰乱和观点——关于于连的研讨会和访谈
·高利克纪念我们共同的朋友——杜威·佛克马
追忆先师孙景尧先生
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2014-太阳和闪电-贰
下一篇:经久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