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管理
组织文化管理作者:谭琨智 开 本:03 书号ISBN:9787301129951 定价:34.0 出版时间:2008-02-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荀子所遵奉的是“性恶论”。他肯定“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所以,荀子将人和自然物区分,承认人有天赋本质,但这个天性绝
非“善”。人本性是恶的,经过后天教育和人为加工才能将人性从恶转为善。“性者,本始
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
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净这里的“伪”是后天加工的意思。“性”生
来质朴,只有和后天的“伪”相结合,才能成就功德。总的来说,荀子的观点是:**,
人生来好利,有恶之情性,“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第二,人之行善,是教化而得,
“其善者伪也”:第三,圣人和众人的本性皆恶,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积伪”,“故圣
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以上皆出自《荀子·性恶》)
(二)先秦·战国
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具有深远
意义的就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华局面,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
1.老子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约公元前580年一公元前500年)是“人性自然论”的代表。
他的“道本体论”认为,“道”是产生、形成宇宙万物的本体,是自然无为、无欲无争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人本是无知、
无欲、无为的,由于在后天抛弃了淳朴的原始本性,从而产生了私心、占有欲,致使社会
出现了纠纷与斗争。与儒家不同的是,老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儒家奉行的伦理规范只不过是
私有制的产物,人生而自然,是平等的。并且,教育使人从无知到智之,从无欲到有欲,
所以,教育也是一种罪过。人人都不学习,没有圣人,就是*好的社会,也就是老子所认
为的“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2.告子
告子(约公元前420年一公元前350年),是“人性无善恶论”的代表学者。在《孟子·告
子上》载:“告子日:生之谓性。告子日:食色,性也。”告子认为,人性就是指人生来所
具有的本能,也就是“食色”,而人后天习得的并不为性。为善必须通过循循善诱,为恶亦
须有恶因诱发,所以,善和恶,皆不为性,由此而得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
3.世硕
世硕是战国初期人,坚持“人性有善有恶论”。他所著的《世子》已经佚失,后人是根
据汉代的王充《论衡·本性净得知世硕的理论。“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
性,养而致之则擅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世
硕虽然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恶不同的本质,但是如果要保持“善”,则要强调后天的培养,
不要让恶性滋长。
以上就是先秦哲人对于人性的探讨,可以看到,他们着重于研究人性的“善”“恶”,
并且从“性”的本原出发,得出各家的理论体系。
(三)汉唐
继承了先秦的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想基础,汉唐时期的哲人同样围绕这样的中心进行
深入的论证。这个时期,*突出的是董仲舒的“人性三品论”。
管理 一般管理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