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的境界:高考议论文的问题诊断与批改
说理的境界:高考议论文的问题诊断与批改作者:钟斌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 7872-8 定价:44.80元 出版时间:2017-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什么是单极化思路呢?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问题并将观点推到极端。这种思维方式对某种现象片面化概括,将某种原因过度强调,将某种复杂关系高度简化,无视现象或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只看到影响事物或现象的一种因素,并将此因素当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加以突出,无视事物或现象所牵涉的多种关系,结果因为将某一因素单边地强调到极致,造成论证上明显的漏洞,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
议论文写作的单极化思路会影响议论文的质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单极化思维让复杂的问题高度简化,使得文章只是不断强化某一单极思路,对一个问题背后的复杂的原因视而不见。单极化思路,只找有利于预设论点的论据,不顾不利于预设论点的事实,一路写来,虽然罗列了不少看似能证明其预设论点正确性的案例或名人名言,但论述问题是单向推进,不顾相左观点的存在,结果论述上一厢情愿,虽然论点鲜明,但论证上存有明显的漏洞。
议论文从根本上说是为说服读者而写作,读者可能存在的疑惑都应尽量纳入论证的框架中,析疑解惑是议论文首要出发点。因此,议论文要尽可能多考虑形成某事件或现象的多种因素,论证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多种因素的辨析,从而推导出结论,而不是宣布一个观点,继而找些事例或格言“响应”一下观点就算议论了。“响应”不是议论,“响应”只是对某种判断不断发出赞同的声音,而议论之“议”在于能针对一个问题说明形成问题的诸种原因,分析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在多种原因和可能性中,说出选择某种判断的理由。这意味着,议论要在多种成因和可能性中有所辨析,不辨析就难以形成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
试以以下一道作文题为例。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②因说地球转动,伽利略被审判。当他出来时,他的学生冲过来:“老师,你顶住了?”伽利略:“不,我招了。”学生震惊:“为什么?”伽利略:“因为我怕挨揍。”学生愤怒:“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摇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才不幸!”
对以上文字,你有何看法?
不少学生就此材料写文章,认为应该让“英雄走下神坛”,理由是“英雄的光芒有可能遮掩群众的智慧”,或是“当人人都成为尧舜,那人们便不再需要尧舜了”等等。这些判断固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都难以成为不需要英雄的充分论据,因为英雄的光芒固然有可能遮掩群众,但历史各个时期不乏存在英雄引领群众的典型事例,那么,对这些典型事例你又该如何应对呢?“人人皆成为尧舜”,那自然就不需要英雄了。可是,这可能吗?这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的假设,人人都成为圣贤不过是一种憧憬罢了。所以,分析“需要不需要英雄”,应该看到英雄存在于历史各个阶段的事实,英雄不是说不要就可以不要,英雄是否需要,应该从“英雄崇拜”可能导致的诸情形说起。扼要地说,“英雄崇拜”从古至今都存在。“英雄崇拜”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危机环境中,英雄的出现可激发斗志,引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具有极强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但英雄崇拜也有消极作用,那就是英雄的影响力过于强大,甚至英雄人格魅力压制了制度以及群众声音的时候,这种崇拜就具有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如此,当英雄发挥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拥护、爱戴英雄便理所当然,反之,当英雄的人格魅力无限膨胀甚至抑制了制度的作用力的时候,英雄的作用就要被质疑被限制,这样的英雄很可能不需要会更好。甚至,在诸多环境中,好的制度比魅力型英雄更能造福社会。如此,就不是单极化地强调不需要英雄,而是打开思路,既承认英雄的积极作用,也能看到过于依赖英雄,将英雄视为全能的超人的不可取。通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角度看问题,议论文就“议”得起来,议论的空间也由此获得拓展。这远比找几句呼应“英雄下神坛”格言更有说服力。因为一个论点要获得确立,回避不同看法是一种懒惰的且无益于论证的鸵鸟战术,只有让不同看法亮相,哪怕只是简单地亮相,初步说清你对待不同意见的看法,如此才可能让你的观点进入一个相对周密的论证过程。否则,连明显的不同意见都装作不知道,自说自话,就不是议论文,只能算表态文。
有些议论文的材料,权威发言者的声望极大,其判断的倾向性亦非常明显,文章的主题似乎只能附和权威的声音,那么,面对这样的作文材料,学生是不是毫无思考的余地呢?如以下一道作文题中的材料,学生的作文几乎一边倒赞同苏格拉底的选择。
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这样的材料给学生,学生几乎无一例外赞同苏格拉底选择了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多数人为物欲所诱惑,所以见到“新鲜玩意儿”就想拥有。问题在于,选择赞同苏格拉底,你要说出选择的理由,而不是附和式地赞美。文章要不断追问的,恰恰是其他人会如此热衷“新鲜玩意儿”,为什么苏格拉底会放弃呢?其他人需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当真需要,还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什么是真正的需要,还是被人灌输的需要?我们如何辨别自己真正的需要与被影响的需要呢?真正需要的限度在哪里呢?为什么“新鲜的”会成为人们的需要呢?是“新鲜的”就一定是你需要的吗?苏格拉底凭什么就放弃了呢?是他当真什么都不要吗?还是因为他要的是精神的丰富,而物质方面的“新玩意儿”对他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或者说,苏格拉底哪怕需要物质,“量”在他那儿就是一个有限度的“量”,而众人则在“量”上求得满足。所以,归根到底,这还是对于“新鲜玩意儿”的价值评估的问题。要议论,就不是简单地赞同精神至上,反对物质拥有,至少要问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物质上的无限度需求,而精神生活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对物质需求产生约束性。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
下一篇: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