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语文教育论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2020-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之川语文教育论

顾之川语文教育论

作者:顾之川 著

开 本:异型16开

书号ISBN:978-7-5334- 6212-3

定价:49

出版时间:2013-10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有关语文教育的论文选萃,分上、下两卷。上卷为语文教育论,分“语文综论”、“语文新课程”、“语文教学”、“考试评价”;下卷为语文教材论,分“语文教材综论”、“教材研究”。内容涉及语文教育、课程、写作、教师、教学、考试及教材等。对语文教育的论述全面系统。

目录

上卷:语文教育论
语文综论
关于语文工具论的思考
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三十年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思考
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小学语文教育综述(1998~2002)
问题与对策
——兼论语文教育大讨论
口语表达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中小学生应该学点繁体字
漫谈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
——答《中华活页文选》记者问
语文教学的核心
——答《小康》杂志记者问
语文新课程
中学语文新课程:回顾与反思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高中语文选修课:认识、策略与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内容的分量与难度
语文教学:个性与共性
新课程与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与大语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展望
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
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快乐写作,自由表达
与苗金德谈高中语文教学
与刘德斌谈作文教学
考试评价
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对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若干思考
课改与高考:现状、问题与建议
关于高考作文“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
感悟高考
素质教育与考试
语文高考:“考什么”与“怎么考”
——以2013年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高考实用类文本的选文与考查
 
下卷:语文教材论
语文教材综论
关于语文教科书编选问题的思考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及其语言特点
论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择与加工
试述语文教科书的语言规范问题
——以鲁迅作品为例
中学语文教材参考书的编写和使用
教材建设与语文教学品质
教师如何善用教科书
语文教材既要守正又要出新
——答《现代语文》记者问
语文教材编写及其他
——答香港浸会大学杨柳青
关于语文教材中字词句的问题
——答厦门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王珊
理想的语文教材
——答《科学时报》记者钟华问
“多纲多本”:语文教科书的现状与思考
责任、挑战与信心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启动感言
与邱秋谈鲁迅作品
与郑晓龙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
教材研究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意图与教材结构
“阅读鉴赏”: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研讨与练习”的类型与设计意图
“表达交流”: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梳理探究”: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名著导读与语文读本: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写意图与教材内容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建议
高中语文教材与考查评价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选文
——答《中学生阅读(高中版)》记者问
关于金庸作品入选教材
与时俱进,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人教版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介绍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科学类作品
——答《科学时报》记者问

精彩节选

记得小时候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其中李勇奇有一句台词印象非常深刻:“八年,别提它!”八年也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所用的时间,八年抗战曾激励过多少中华儿女的热情与斗志。这部《顾之川语文教育论》虽几经周折,迁宕日久,但最终能够得以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则源于我与该社教育理论编辑室主任、资深编审成知辛先生八年前的一段情缘。
2005年10月19日,《中华读书报》以“先锋”的名义,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应重新回归工具性?》的标题下,发表两篇文章,一篇是我的同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审张厚感先生的《归来兮!识字,读书,作文》,另一篇是葛红兵教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应是人文教育》。为了突出本期的主题,该报还特意加了“编者按”:
第一批在小学中接受素质教育的孩子已经升上了初中。可是,编辑在和多位中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老师们对这批孩子评价并不高:“说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错字连篇。”老师们认为,这些孩子读写等基本功只相当于以前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
有教育专家认为,目前国内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了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基础。但也有学者认为,语文教育还是应超越技能教育、知识教育,达到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和文学审美教育。
又一轮关于给中小学语文教育定性的争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显然,《中华读书报》是很希望就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展开一场讨论的。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改树起的一面大旗,而当时义务教育新课程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也已经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区开展实验。新课改风头正劲,对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还处于学习、领会与接受的过程中,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究竟如何统一,课改专家语焉不详,一线教师更是一头雾水。“人文论”到底能否拯救中国语文教育,也还需要语文教育实践的验证。显然,开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还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后来应者寥寥。虽然《中华读书报》期待中的这场讨论不了了之,但却成为本书写作与出版的直接机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