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对话录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对话录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对话录

作者:沈旸(合著者),唐丽君(编者)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0043628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12-06-0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从创作上看,国内的电影发展得又十分缓慢,几年前提出的很多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有些甚至在恶化,在朽烂。主席讲坛并非能够提供什么灵丹妙药,它只应是一个诚实的观察者,让这个行业里的人有机会来审视自己。坐在主席台上的人都是一些结果——有些是成功的,有些是失败的,但不管成败,我们这些结果都应该溯源,去反思过程。
与反思相配合,主席讲坛另一个好功用是,每年请来世界**的导演,让他们来交流创作的心得,把国外的风吹过来,也许可以吹醒一些人,让我们知道,创意应该从哪里生长出来,艺术的个性应该从哪里发芽。电影也不仅是电影。2008年,主席讲坛请来画家陈丹青,他和王家卫导演缅怀起老电影中的上海,随即将题目转到中国“城市电影”的历史演变上来。他们好像是在做遗迹的挖掘,并期望从中找到今日电影界能够派上用场的蛛丝马迹。文化人的知识的运用,就好像是那些修复古建筑的人,他们能看到一种可能性,用*新的技术与理念,将*古却*菁华的价值烘托出来,这也是电影可以做的事情。这次讨论也记录在这本书中。
跟美国的创作机制相比,中国对导演的尊重、对创作者的尊重使我重新回到这片正在生产电影的热土,因为对电影一直抱着青年时的理想,所以我一直将自己看作华语电影的一分子,我愿意跟大家分享这个大时代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才情,也更希望通过各种话语平台将自己对华语电影的迫切心情和希望表达出来。(注:根据对导演的访问整理。)
吴宇森

何平点评 Part 2 产业论坛

在中国“说”电影的人永远比做电影的人多。所以,每次上海国际电影节方面邀请我前去主持“产业论坛”时我并不是很爽快,但这样“不爽快的答应”一下延续了三年,也有部分原因是难以拒绝一帮号称做电影服务生的电影节工作人员的赤诚。这个行业需要的就是这种赤诚。 
看到眼前厚厚的一沓书稿,还只是三年话题的一部分,有些话题三年过后确实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尤其是小刚向韦恩斯坦放炮的那场,其实我和建新也让当时在场的迪斯尼老板有些难堪。那时,我们还在纠结中美合作的系列不对等,现在美国大船已经全速驶向我们的,中美合作直接享受的是大陆与香港合拍的待遇,美国大片*高分账比例可达25%,美国引进片增多造成每个档期中国电影人都要直面好莱坞大片的压力。整个中国的电影工业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拷问。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时间节点下有内在关联的系列现象,还可以对未来产生想象。这时,多一些人来说说电影还真是很重要。但“说”电影,一定不是在一个简单的现象下互动攻讦、*后邪火攻心,直至元气耗尽。
所以,中国电影一定需要有一批严谨又有赤诚的人搭建一个非功利平台,让大家冷静而智慧地表达,并能碰撞出一些问题,不回避尴尬、不好大喜功地将它们呈现出来,这对电影才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当然,产业是避不开的大命题,任何想通过电影这一载体追求倾诉或盈利都离不开产业的基础,如果将更多的焦点投射到内容生产力上来,慢慢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至少可以在尴尬的处境下寻找出几条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这也是我关注并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的主要动机。
何平

江志强点评 Part 3 电影圆桌

2004年**次参加上海电影节开始至今,基本上每年6月我都会出席上影节主办的电影论坛。电影节的盛情难却是促使我参加的一个理由,*重要的是电影行业的同仁们平时都很忙,借此机会可以团聚交流。
我常说做人、做电影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中国电影行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都为之惊叹,但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业内同仁群策群力一起推进、完善以求整个行业良性长期的进步。
电影论坛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提出问题、探寻答案、分享经验的平台。我也很欣喜地注意到电影论坛涉及的话题不仅贴合当下行业热点,也拓展到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不同媒介跨界合作等各个方面。我们安乐来参加上海电影节的员工,我要求他们一定要旁听这些论坛。
进入电影行业三十多年,我很清楚,电影不是一个人、一间公司,一群人的事情,而是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电影论坛同时也是行业同仁向媒体、公众传达行业态度的重要渠道。我很珍惜每一次表达的机会,因为大众了解我们对电影本身的诚意、尊重才能让他们建立对电影的基本信任。
江志强

贾樟柯点评 Part 4 电影大师班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的时候,我刚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书。那年,我的很多老师突然请假离开,一打听是去上海参加电影节去了。学生们看报纸才知道电影节请来了大岛渚、奥利佛斯通、扎努西这样的导演,这些名字已经铭刻在电影史上的人物,他们同时云集上海,这该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上海电影节举办之前,即使是一个学电影的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跟国外的大师级导演面对面交流。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评论家对某个导演电影生涯与作品的描写和研究,如佐藤忠男先生写小津安二郎、大岛渚、黑泽明的专著。在各种各样的影片分析之外,很少有机会看到导演对自己作品、对自己电影观念的直接阐释。
有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不知道那年我的那些老师在上海电影节是否有机会亲耳聆听大师的演讲,但后来上海电影节设立了电影论坛,其中一个固定节目就叫“电影大师班”。这个单元深受影迷追捧,也获得了大师们的垂青。好像是一个传奇:**届上海电影节*佳导演得主是林权泽,多年之后他回到上海作客大师讲坛。这些大师级的电影工作者面对面地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认识电影的渐进过程,讲述每一部电影甚至电影中每一个细节的原始创意,“大师班”让我们能够更加贴近创作本身,从导演的思路上去理解电影。
转眼已经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了,这十五届的影展云集了多少电影大师?又有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有机会与自己热爱的导演同处一座城市,同在一个会议厅面对面地交流?
上海电影节编辑出版的《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一书,收集了比利奥古斯特、卡拉克斯、林权泽、阿莫斯•吉泰等导演的大师班课程,与他们对话的既有周黎明、李宏宇这样的中国影评人,也有来自法国《电影手册》的米歇尔•付东等国际专家。比利奥古斯特说:“我自己相信的东西我才愿意自己去做。我要写一个剧本,我必须有这样的信念——感觉到这个是我目前生命当中*重要的事情。”卡拉克斯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陷于贫穷,也不必为生计而奔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影视艺术 影视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