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作者:王西麟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0445935

定价:69.8

出版时间:2010-07-0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本书特色

《交响组曲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是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目录

王西麟及其作品交响组曲《云南音诗》Op.3(1963)作者的话乐队编制I交响组曲《云南音诗》Op.3(1963)Ⅰ.茶林春雨Ⅱ.山寨路上Ⅲ.夜歌Ⅳ.火把节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节选

《交响组曲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内容简介:1964年,王西麟因为批评当时的文艺政策而被下放山西,直到1978年才被调回北京,任职于北京歌舞团。《云南音诗》是其大学毕业后创作的**个作品,18年后才得以问世,引起强烈反响,并于1981年获全国首届交响诗作品创作一等奖。此曲的终曲《火把节》备受听众欢迎,常被单独演出,迄今已在20多个国家60多个城市上演,是国内外演出*多的中国作品之一。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相关资料

插图:王西麟,1936年冬生于河南开封,祖籍山西稷山。1949年9月参军,加入解放军十一师文工团,在军中学习手风琴和铜管乐器的演奏,并自学乐理和乐队配器。1955年被保送至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学习,1957年退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丁善德、刘庄、瞿维、陈铭志。在大学的最后两年,创作了弦乐四重奏(0p.1 ,1961)和第一交响曲(Op.2 ,1962)。1962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任驻团创作员。1964年,王西麟因为批评当时的文艺政策而被下放山西,直到1978年才被调回北京,任职于北京歌舞团。《云南音诗》是其大学毕业后创作的第一个作品,18年后才得以问世,引起强烈反响,并于1981年获全国首届交响诗作品创作一等奖。此曲的终曲《火把节》备受听众欢迎,常被单独演出,迄今已在20多个国家60多个城市上演,是国内外演出最多的中国作品之一。人生的经历影响王西麟的创作至深。《招魂——为女高音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哀歌》(Op.2 3,1986)是“作者由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招魂》、《天问》所产生的深切感触,表达了依然弥漫至今的似乎来自历史深处的游丝般的哀怨、呼唤和无边的愁苦”(王安国)。而《第三交响曲》(Op.2 6,1990)虽然是一部无标题作品,却被广泛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篇幅浩大的里程碑式的”的作品。在根据鲁迅小说《铸剑》创作的《黑衣人歌》(Op.2 8之1,1993)中,仅有的几次演出都由王西麟自己演唱,把它唱得神秘、豪放、潇洒,作曲和演唱把鲁迅这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弥足珍贵的“天然歌词”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中国文学、艺术无与伦比的绝配。《第四交响曲》(Op.3 8,2000)、《第五交响曲》(Op.4 0,2001)、《第七交响曲》(Op.5 1,2007)都是充满了矛盾冲突,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戏剧性和交响性的作品。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作者简介

王西麟,1949年9月参军,加入解放军十一师文工团,在军中学习手风琴和铜管乐器的演奏,并自学乐理和乐队配器。1955年被保送至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学习,1957年退伍考人上海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丁善德、刘庄、瞿维、陈铭志。在大学的最后两年,创作了弦乐四重奏(Op.1 ,1961)和第一交响曲(Op.2 ,1962)。《云南音诗》是其大学毕业后创作的第一个作品,18年后才得以问世,引起强烈反响,并于1981年获全国首届交响诗作品创作一等奖。此曲的终曲《火把节》备受听众欢迎,常被单独演出,迄今已在20多个国家60多个城市上演,是国内外演出最多的中国作品之一。

交响组曲 云南音诗-作品3号(1963)-含CD

艺术 音乐 理论/欣赏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