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边际
在历史的边际作者:丁亚平著 开 本:25cm 书号ISBN:9787807693826 定价:60.0 出版时间:2015-03-01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在历史的边际 本书特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在历史的边际》集结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之前(含2000年)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36篇理论及评论文章,内容涉及文艺理论、文艺史学、电影理论、电影史学、作品批评、作家批评等多个层面。
在历史的边际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1983-1989年、1990-1999、2000年共三编, 主要内容包括: 试谈文艺创作中灵感的特征、陈白尘史剧观初论、《死水》的绘画美及其美学意义、萧乾与象征主义等。
在历史的边际 目录
自序**编 1983—1989年
试谈文艺创作中灵感的特征
陈白尘史剧观初论
《死水》的绘画美及其美学意义
萧乾与象征主义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个性
新文学批评意识和批评模式的引进与重构——论茅盾对丹纳的接受
新文学价值意识、艺术思维和审美组织的历史选择——论茅盾对托尔斯泰的接受
艺术文化学:实践意识与建设思维的拓展
文学史的历史探询——也谈重写文学史
关于批评自由的反思
为历史文化框范的阐释与批评——征安时期鲁讯研究枝谈
第二编 1990—1999年
历史的探寻与跋涉——由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看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心态
茅盾文学批评的思维个性
现代化:文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抉择——林非文学批评和研究初论
历史理性的个性演示——鲁迅、陈独秀、胡适的文化心态比较
自己的园地:无声潜思与独立探询——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个性
理论建构与接受的未决状态
悠长的期冀与采集——萧乾近年省思与回忆性散文印象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结构与鲁迅
使命意识与批评的感性投入——论成仿吾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
批评选择与历史责任的接受——论鲁迅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
文化散文论
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
萧乾与沈从文
“进步电影”:在历史的边际追索与超越——1945—1949冲国电影的透视
社会互动与对话中的艺术批评行为
回首“昆仑”和“文华”
出版人的“呆气”
一位大导演的精神肖像
转换与位移——新时期十年(1979—1989)电影综论
逝去的时光——汤晓丹的曲折的电影道路
边缘·电影·梦想——桑弧论
第三编 2000年
历史的旧路
——中国电影与孙瑜
电影的成长与话语空间的拓示——1990—2000年中国电影综论
20世纪中国电影话语与夏衍
附录 丁亚平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目录(1983—2000)
在历史的边际 作者简介
丁亚平,我国首届电影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电影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多个奖项的评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电影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及亚洲电影交流,曾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韩国访问研究及讲学;多次赴香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共计两百余万字;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此前,亦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艺术 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