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

作者:赵健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102054308

定价:76.0

出版时间:2011-10-01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 本书特色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将以书籍文化史学的视野,具体运用范式理论对中国早期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生、发展进行学术梳理,考察中国传统书籍向现代书籍转移历史过程中的内在因素。同时,结合设计艺术学和设计实践美学的角度发现并分析中国早期现代书籍的设计范式,归纳和总结其中的现代性的特征,从而探索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核心价值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 前言

书籍是基于一定形式、工艺的产品,又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人们用特定的材料和技术制造的物质形态,也是人们传播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的价值系统。因此,出于对于书籍的物质形态以及文化价值理念的不同角度的认识,人们通常在心目中把书籍描绘成“知识或文化的载体”、“特殊的商品”以及“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大都是大家心目中对于书籍的某些阶段性的功能化描绘,而从某种纯粹的物质形态的角度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对书下过一个通常的定义:“它指的是至少50页以上的非定期印刷出版物。”
我国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他的《中国书史简编》中指出:“如果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下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上的著作物。”这几乎是我国书籍史学当中、具教科书意义的定义。它将“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视为书籍社会价值的核心意义,即理念范式,因为“图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又是推动社会生活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图书的社会意义、图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在于此。……因为图书是知识的源泉,而知识就是力量。”刘国钧先生还因此指出:“图书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有意识地传播知识的工具。因此,凡不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著作,如档案、艺术图画、艺术影片以及一切单据簿籍,都不在图书范围之内,但可以包括汇编的档案、复制的艺术图画、教育影片、纪录影片、汇印的单据簿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东西已变成人们获得知识的资料了。”
而法国的学者,的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及图书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则认为“书”的定义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书是印刷品但是通常又与“期刊”和“报纸”相对。
……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 目录

引论
章 范式理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研究的新维度
节 范式理论的产生与拓展
一 科学哲学领域中的范式理论
二 范式理论向人文学科的拓展
第二节 重构书籍设计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 范式视野下的“书籍”
二 既往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及其历史局限性
三 引入范式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第二章 中国传统书籍范式的衰变
节 中国书籍的传统范式
一 符号与功能:中国传统书籍的源流
二 书籍的复制技术及其社会功能
三 书籍的形制与刊刻系统
四 传统书籍的经典形式
第二节 晚清变局中危机日重的线装书范式
一 传统线装书出版的衰落
二 积重难返的旧范式
三 摧枯拉朽:从新学到新书

第三章 范式转移:新文化背景中的平装书
节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范式的前奏
一 早期“洋装书”的催生作用
二 新型出版工业的兴起
第二节 平装书的现代特征
一 新文化的表征
二 革命后的“包背装”
三 平装书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早期范式
节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基石
一 现代铅活字家族中的新成员
二 版面结构与阅读习惯的革命
第二节 封面与封面画
一 封面及其图像化的转变
二 封面画
三 “拿来”与转化
第三节 “装帧”事业的形成
一 “装帧”的命名及其启示
二 装帧事业共同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余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后记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 节选

《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将以书籍文化史学的视野,具体运用范式理论对中国早期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生、发展进行学术梳理,考察中国传统书籍向现代书籍转移历史过程中的内在因素。同时,结合设计艺术学和设计实践美学的角度发现并分析中国早期现代书籍的设计范式,归纳和总结其中的现代性的特征,从而探索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核心价值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设计 设计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