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作者:霍韬晦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0114279

定价:22.8

出版时间:2010-03-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本书特色

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把忧患化为担当,让“五四”有一个圆满的句号。

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霍韬晦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演讲词等共十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自“五四”以来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的过程,试图发掘“五四”的深层动机和历史使命,并由此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中国如何才能新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是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思考的核心问题。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目录

代序:无声的巨响——纪念“五四”九十周年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
 一、“五四”的深层动机
 二、穿过现实浪潮看到历史常道
 三、“五四”的转向——从学生爱国运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转为新文化运动
四、盲目反传统——“五四”中人的卑弱与冲动
五、新文化运动下降为白话文运动
六、学步西方一——“五四”精神的夭折,
七、谁能掌握历史主题?
八、民族独立抑或民族自杀?
九、民族独立不能离其民族文化
 十、真正的救亡——畅通中国文化的血脉
 十一、国格——中国立足世界的真正根基
 十二、历史正给予中国新生的机会
 十三、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民间社会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新加坡场
 一、“五四”的起点:反对强权,伸张公义
 二、历史沉疴
 三、“五四”的转向:从爱国运动、民族运动到文化运动
 四、“五四”狂飙:非理性的“启蒙”
 五、“五四”的虚无:文化上的无主孤魂
 六、“爱国”即自我伤残?
 七、中国新生靠什么?
 八、从忧患意识到文化定位
 九、中国再生的历史转机
 十、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关键是人才
 现场答问
旋转乾坤,谁有力量?——“五四”八十八周年感悟
纪念“五四”,认识“五四”——“五四”七十周年纪念
忧患与担当——论“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性质
 二、从忧患到担当
 三、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
 四、永远的“五四”
超越“五四”、超越中西文化的对立
 可悲的重复
 没有志气,中国入永远翻不了身
 超越“五四”的思维方式
“五四”八十周年纪念与再出发——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一、“五四”的定位
 二、历史运命中的张力
 三、八十年的回顾:“五四”成功了吗?
 四、问题在哪里?
 五、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惨痛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从日本人的侵略到日本人的心魔
历史的真诚,良知的忏悔——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祭
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兼论日本文化的特征
 一、前言:日本人又来了
 二、菊与刀
 三、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吗?
 四、和魂汉才
中国人的中国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历史是什么?
附录:“五四”人物简介

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节选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收录了霍韬晦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演讲词等共十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自“五四”以来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的过程,试图发掘“五四”的深层动机和历史使命,并由此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中国如何才能新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是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思考的核心问题。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相关资料

“五四”的意义在哪里?其实,很多口号都是胡适未经深思熟虑而随意写成的,什么“重估价值”、“打倒孔家店”、“中国文艺复兴”,等等。胡适也是一个颇为激进的人,但相比起陈独秀、吴稚晖、钱玄同、李大钊等人,还差一截。胡适最先也是反传统,不过他的学术底子却是清代末年的乾嘉学派,即做考据。他去美国留学,多少学了些西方思想回来,所以回国后就介绍实用主义、杜威哲学,也赞成美国的自由主义。他可以算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的学问底子却是考据。他研究《红楼梦》、研究禅宗史、替神会翻案,全部都是考据。他本来是史学出身,他自己说: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历史材料。其实,他不懂思想义理,也并不真懂禅学。不过他曾经越洋留学,视野比较开阔;正因如此,胡适的看法慢慢就与陈独秀等人不一样,没有陈独秀那么激进。胡适说,国家的羞耻不在于打败仗,“打败仗固然是国耻,但真正的国耻是我们没有图书馆、没有博物馆,这些才是真正国耻”(大意)。我们要把西方的文化搬过来,这和陈独秀相比,可以说是深了一步。不仅在观念上讲“德先生”、“赛先生”,还希望将西方文化的内涵也移植过来。胡适的最大贡献可能是白话文学,他希望“五四”变成中国的文艺复兴,这就首先该用白话文来写作。这文体的革新,就变成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因为反传统,连带反旧文学,许多人认为古书的文字难读,阻碍文化的传播。有些人甚至主张废除中国文字,如钱玄同,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激进。为了推动新文学,胡适主张“我手写我口”,不必像传统诗词那么典雅,所以胡适自己也用白话文来写新诗,但写得非常浅,根本不像诗。他没有办法,只好叫做《尝试集》。胡适是个开风气的人物,所谓“但开风气不为师”。在这方面不能说胡适没有贡献,但他把“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理解为白话文学运动,这就大大削弱了“五四”的意义。新文化只着眼于语言,就不免捉错用神。语言当然很重要,写文章用土话、用俗话、用白话来表达,的确令人耳目一新。道理很简单,香港传媒已经深懂此理。香港的报纸,近年已经渗入大量的土话、俗话,但读者就是觉得很亲切、很传神,青少年尤其觉得有味道.但另一方面,文章的质量就会下降,社会文化就会愈来愈肤浅。凡事总有一个量度,过分就会走向极端,最后一定是整体受害.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使用白话文的问题,而是避免语言走向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的问题了。语言作为载体,一定要顾及它所承载的内容,这就进入思想层次。有时意在言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