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

作者:何晓明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63812790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11-08-01

出版社:首都经贸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 内容简介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变革与转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征。不仅如此,《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还着重对儒、道、释以及墨、法、兵等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考察,并加大了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和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以及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审美文化等内容的比重。全书体例完备,话语古雅,知识系统,形式独到,是一本颇有特色的,能够切实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 目录

导论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结构
三、中国文化的特征
四、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

**章 富饶家园锦绣河山
一、中国疆域的渐次拓展
二、中国疆域的文化地理学特征
三、中国疆域特征的影响

第二章 诸族团聚中华一家
一、“中华民族”释义
二、中华民族的起源
三、中华民族远祖的文化融合
四、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第三章 农耕游牧社稷基业
一、两大基本经济类型
二、冲突与对垒
三、互补与融会

第四章 宗法体制家国同构
一、女娲、神农与氏族社会
二、五帝与国家起源
三、西周宗法制度及其影响
四、贯穿千年的“家国同构”特征
五、充分发育的专制政体
六、专制政治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绘形象声经籍典册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结构规律与“六书”
三、汉字字体的演化
四、汉字的优长
五、不同质料的“书”
六、宏富的文化典籍

第六章 智慧哲理思辨神灵
一、中国哲学之源——《周易》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与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
四、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五、道教的创立
六、援老入儒而趋于佛的魏晋玄学
七、“三教归一”的宋明理学
八、研讨科学、关注民生的清代实学

第七章 教化百姓科举人才
一、虞庠之学与古代学校的萌生
二、官学与私学
三、民间特色的书院讲习
四、选举与科举
五、八股取士及科举制的衰败

第八章 辞赋风骚诗文光彩
一、瑰丽的上古神话
二、古朴的先秦诗歌、散文
三、丰满厚重的汉赋
四、辉煌的唐诗
五、豪放与婉约并重的宋词
六、异军突起的元杂剧
七、极摹人情世态的明清小说

第九章 开物成务巧夺天工
一、发达的农业科技
二、精良的手工业技艺
三、卓越的工程技术
四、科学原理的探索
五、嘉惠人类的四大发明

第十章 翰墨道劲丝竹悠扬
一、砚池墨塘并蒂莲:书法与绘画
二、情动于衷的音乐、歌舞、戏曲
三、凝固的诗篇:雕塑、建筑、园林
四、意境、风骨与气韵

第十一章 百里异习千里殊俗
一、喜庆欢快的岁时节日
二、隆重热烈的人生仪礼
三、肃穆庄严的祖先祭祀
四、规范入微的饮食起居
五、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

第十二章 有容乃大海纳百川
一、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往的初启
二、秦汉隋唐时期全方位的文化交通
三、宋元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四、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西学输入

第十三章 中华旧邦其命维新
一、开眼看世界
二、洋务事业“种豆得瓜”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四、从“维新”到“革命”
五、民主与科学
六、现代化道路的新启示
七、路在何方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前进
结语中国文化精神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和而不同”的矛盾观
三、“通变执中”的发展观
四、刚健自强的实践观
五、尊亲尚德的社会观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 节选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第二版)》:  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的时期。“六王毕,四海一”①,秦统一中原六国后,继续向四周开拓,先后将百越大部、西南诸族的一部分纳入帝国的版图。汉朝代秦而立,在继承秦帝国原有版图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拓展。广大地域内统一政权的建立,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也为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民族融合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经两汉400余年的发展,华夏族进一步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形成汉族。这一人口众多而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核心对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主要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民族大融合和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三国以来,政权频繁更迭。逐步迁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在西晋以后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向中原的汇聚,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中华”作为高于当时的汉族、大于当时的汉族,能够兼容中国各族的集合概念,在这一时期被建立政权的各族大力倡导。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中,经过大约360年的纷争融合,隋朝终于统一中国。之后,唐取代隋,建立了强盛的唐朝,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此汉族非彼汉族,且其他各族也是今非昔比了,无论血缘体质还是文化精神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华夷之辨”、“夷夏大防”等民族隔绝状态下的陈旧思想被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博大的胸怀所取代。正如唐太宗所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寇雠。”②“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③盛唐在各族人民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至今海外华人还自称唐人,其聚居区称唐人街。  辽宋夏金是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时期。宋朝结束了唐以后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继而出现了宋与辽(契丹所建)、金(女真所建)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周边各族也各自发展。在西北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回鹘人建立的高昌、喀拉汗和甘州三个政权,在今新疆和田一带有于阗李氏王朝,在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各族人民以盟誓相互联结,分治天下,共同演绎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繁荣、开拓、进取的文化局面。  元明清是中华民族巩固发展的时期。13世纪从大漠草原崛起的蒙古族,完成统一,建立元朝。元朝将今西藏及台湾等地**次纳入统一王朝的版图,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相互交往、国家统一不断巩固,从此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明清两朝是继元朝实现大统一之后,中华民族巩固发展臻于极盛的阶段。在这期间,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基本构架已经奠定,各少数民族族称也基本确立。清朝的建立使满族形成,东北地区的达斡尔、锡伯、鄂温克、赫哲、鄂伦春等族也相继形成。在西北新疆地区,回鹘的一部分发展为维吾尔族,一部分成为裕固族的主体,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已形成现代民族;进入新疆的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塔尔族的移民同新疆当地居民融合,成为中国的国内民族。回族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基本形成。东乡、保安、土、裕固、撒拉等族也在这时期形成。吐蕃发展为藏族。在中南和岭南地区的古代民族,逐步发展为苗、瑶、壮、仫佬、彝、白、傣、畲、黎等民族。由于元、明、清三朝中的元、清两朝政权均为少数民族所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内部平等和睦相处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广泛、系统、科学地调查、识别和确认,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成员。他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黎、哈萨克、傣、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概略而言,汉族由先秦时代的华夏族发展而来;藏、彝、羌、纳西等族源于古羌;苗、瑶、畲等族为南蛮后裔;而壮、傣、黎等族则为百越所传。据2010年的*新资料统计,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万人,占总人口的91。51;其余55个民族,人口为11379万人,占总人口的8。49,因其人口所占比例较少,习惯上将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形成汉族多住中原、少数民族多住边疆的状况。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数。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还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中国这种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状况,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关系。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