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渔猎文化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东北渔猎文化

东北渔猎文化

作者:佟大群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20133579

定价:168.0

出版时间:2017-03-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四节 华夏族系

第三章 皇家文化
**节 特殊群体
第二节 特设机构
第三节 特色贡品

第四章 文化内涵
**节 渔猎对象
第二节 渔猎工具
第三节 渔猎艺术
第四节 渔猎思想

第五章 遗址撷珍
**节 旧石器时代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第三节 空间分布

第六章 文化展望
**节 全面保护
第二节 潜心传承
第三节 科学开发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渔猎文化 节选

《东北渔猎文化》:
  东北渔猎文化之殇,与20世纪一度恶劣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日俄进行殖民统治期间,东北山林破坏,水体污染,生态失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大跃进、大工业、大农业”发展思路影响,东北渔猎文化的发展空间日益逼仄。
  (一)山林破坏
  清末中东铁路的修筑、日伪南满铁路的经营,对东北山林资源的破坏极大。日伪殖民统治建立后,随着所谓“五年计划”的开展,不论“南满”还是“北满”,凡是资源优良、便于运输的区域,大片原始森林被相继砍伐。诸如红松、白松、柞木、水曲柳等优质林木,先后损失数百万立方米。日伪调查资料显示,1934年前后,东北森林覆盖率约32%,到处都是天然密林。但到了1945年日本撤退前后,短短十几年间,南满多地已是童山濯濯,满眼破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林业翻开了崭新一页。东北人民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法令,成立若干机构,不断规范林业管理,有计划地推进森林开采。东北诸林区的开采量一度高于伪满时*高水平的一倍左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特别是“一五”计划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58年起,受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东北山林的采育比例严重失调,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仅“文革”时期,东北森林面积即减少600万亩以上。
  总而言之,20世纪初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数十年间的大规模砍伐,对东北山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野生动植栖息空间被不断压缩,许多物种自此消失。一场山林砍伐的“盛宴”过后,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怅惘和遗憾。
  (二)水体污染
  20世纪东北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水是万物之源,是东北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之本。不足百年,东北诸大水系受污染程度不一而足,其中以松花江*甚。据调查,早在20世纪60年代,松花江个别水域就有“死鱼带”的出现。十年动乱期间,无底线渔猎思想泛滥,“环保”意识缺乏。为了资源获取之便利,有人几乎不择手段,诸如毒鱼、炸鱼等事件屡见不鲜。工业污水肆意排放,无论官民,均对此熟视无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整顿治理,东北民众方有“环保”的观念。但是,为了追逐利益,提高产量,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加上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污染物排放规模只增不减。东北水体污染的态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遏制。
  据环保部门测定,直至今日,松花江流域仍有不少水域的水质不达标,鱼体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不能食用。虽然哲罗鱼、乌苏里白鲑等珍稀冷水鱼在松花江不同江段频频出现,但据江边垂钓者反映,鱼肉均有异味,无法食用。据称,近年江鱼口味大有改观。①但谁来大胆示范,隐患如何评估,均未可知。我想,在较长时期内,东北多地依然要上演“临渊羡鱼”的一幕。
  非但野生鱼类如此,鱼塘养殖中难免也会出现水体污染等问题。若不加抉择,毒素富集,固然可以果腹一时,终究也是饮鸩止渴。昔日易得之物,今在冒险求食之列。
  人与自然生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年残破自然、战天斗地之时,可曾料有今日?人说穷奢极欲,必有后殃;饱食终日,难免祸患。看来此言不虚。
  ……

东北渔猎文化 作者简介

  佟大群,男,1979年生,辽宁锦州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员,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早稻田大学),曾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奖励和称号。多年致力于清史及文献辨伪学史研究,已出版论著多篇(部)。2010年,得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王俊义先生、南开大学白新良先生推荐,作者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请代文献辨伪学研究》,获“清史纂修工程·研究丛刊”立项资助,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东北渔猎文化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化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上一篇:东北服饰文化     下一篇:先秦古礼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