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

作者:余玮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09805701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10-08-01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 本书特色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红墙见证的共和国风云故事,特殊人物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真实记录老一辈革命家的亲情家事与个性魅力,全情解密共和国尘封已久的历史细节与国事风云。追忆红色往事,实录红墙生活。这是一部珍贵的红色纪实作品。近十年来,两位记者型报告文学作家一次次走近开国元勋的亲人、好友和警卫、秘书、医护人员、专职摄影师等,全情解密共和国历史上尘封已久的历史细节与国事风云,真实记录一代伟人的亲情家事与个性魅力,生动展示老一辈革命家鲜为人知的红墙生活与丰富真挚的内心世界,并细腻描述了身边同志的亲历内幕和生活景象。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 目录

**章 细微之处见伟大:关于毛泽东的点滴记录是谁,与毛泽东通信*多并成为毛主席的“**诗友”?是谁,寸步不离地保卫毛泽东的生命安全?是谁,用镜头记录着伟人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实录一代伟人的生活实景,再现政坛巨人的真知灼见:他对政治运动、政治人物的影响与评价;他对文史名著,电影戏剧的独到见解;他与身边人物的关系及态度;他对日常起居的兴趣习惯……1.周世钊与毛泽东63年交往传奇2.红色警卫队长陈长江的红色披露3.“红色摄影家”钱嗣杰镜头内外的红色传奇第二章 点滴之间的大智慧:“总理”背后的周恩来自幼在周恩来身边长大的侄女周秉德,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周恩来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4.我的伯父周恩来——周秉德关于周恩来的点滴回忆第三章 从国家主席到“党内*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夫妇风雨同舟20年刘少奇曾被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在“文革”期间,毛泽东与他的关系错综复杂,个中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他身边*亲近的人——王光美*清楚。王光美陪刘少奇经历了从一位国家主席到含冤离世的曲折人生之路。他们共同生活近20个春秋,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他们的爱情朴素无华却坚如磐石,伴随着两位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见证着共和国成长的曲折。5.“**夫人”王光美的家事与心事第四章 非常朱德的非常细节:革命到底的朱德元帅红墙之内的“平民元帅”到底如何“平民”?当“红军之父”做一个真正的父亲时,他又如何教导儿女?在朱德生命的*后关头,他是如何度过的?……6.平民女儿朱敏与元帅爹爹朱德7.保健医生郭勤英:我所见的朱德元帅8.朱德的*后一个军礼和*后一次外事活动第五章 拐点的真相与细节:邓小平改变中国命运的前前后后是附和还是反对“两个凡是”?是经济更重要还是政治更重要?……“矮个子伟人”邓小平在打开国门的过程中,他身后的贤内助——卓琳,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和他一起见证了这个非凡的时刻。9.邓小平身后的“红色大姐”卓琳10.邓小平告别政坛前后的细节披露第六章 “红色掌柜”的红色内幕:布衣陈云的家庭生活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毛泽东“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这是陈云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筹谋擘划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我们通过陈云的生活细节,为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你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另一个陈云……11.陈云身前身后的于若木12.我的父亲,我的导师——女儿陈伟华眼中的陈云13.布衣陈云,魅力陈云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 节选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讲述了他们是距离共和国伟人*近的亲人、近侍,他们眼中的伟人不仅是共和国的元勋、近代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也是和蔼的导师,亲切的家长。青年作家余玮和吴志菲对这些曾经生活在中南海人物进行采访,引起他们对伟人生活点点滴滴的追思。《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力图以清晰的细节来反映真实的历史,以平凡的小事凸显领袖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满足了读者期望了解中南海红墙内领袖生活的要求。

红墙见证-家事国事天下事 相关资料

插图:当她提笔给爹爹写信时发现许多字都不会写,只好用俄文代替。幸好朱德年轻时在莫斯科学习过,简单的俄文连蒙带猜,还勉强能把信看懂。后来随着朱敏信中的俄文越来越多,他不得不找俄文翻译来帮忙。一次,他给朱敏来信,强调不能忘了自己的母语,朱敏才从俄文世界中醒过来,此后每当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她都要查字典。朱敏经常笑言,自己在与别人交谈时,有时竟然还会突然冒出俄语来,把自己都吓一跳。确实,朱敏说话时不太流利,她的俄语反而要比中国话说得通顺。她求学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苏联度过,第二故乡对她的影响至深且远。中学毕业时,朱敏收到爹爹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希望她能回国读大学,在爹爹身边可以边学习边治病。爹爹的关心让朱敏感动同时又矛盾:自己只完成中学教育,离爹爹当初的期望还相距甚远。坚强的朱敏下定决心,不能就这样回去。动荡的生活,几经失学,使朱敏深知求学的艰辛。特别是当她亲眼看到在卫国战争中失去父母流落街头的孤儿,想到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为苏联人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成绩,朱敏便产生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她的选择也得到了爹爹的支持。1949年,23岁的朱敏考入列宁教育学院学习。1950年,上大学的朱敏趁暑假回国探望爹爹,这距上一次离别爹爹已有10年之遥。见着女儿时,朱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只是嘿嘿地笑着。但朱敏却从爹爹的朴实中分明看到他的怜爱和喜悦,他的眼睛始终是湿润的。朱敏向爹爹提起那支被法西斯搜走的派克金笔时,爹爹安慰她说:“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对于爹爹来说,你的生命比那支钢笔更重要。”对于集中营,朱敏几乎没有刻意讲述,偶尔提起时也是轻描淡写几句过渡过去。爹爹也不多问,作为职业军人,他知道法西斯的野蛮与残酷;作为爹爹,他对女儿所受的痛苦如同身受。在这个暑假探亲期间,朱德亲自做起女儿的汉语老师,每天晚上都辅导女儿学习汉语。假期将要结束的时候,朱德送给女儿几件衣服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用过的一个深灰色手提箱,希望女儿在苏联好好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传记 社会各界人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