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
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作者:施拉耶尔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1686668 定价:42.0 出版时间:2016-04-01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 本书特色
伊凡•蒲宁(1870~1953年),是**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主要作品有《落叶》《松树》《新路》《乡村》等。1933年其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年)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在美国创作了文学作品《洛丽塔》,这是一部在二十世纪备受关注并且享誉全球的小说。 他们生活于同一时期,也同样是流亡同胞。他们是艺术天才,纳博科夫和蒲宁是传统的自由主义者,是坚定的反布尔什维克者,也是极其复杂的个体。在这本新作中,备受赞誉的作家学者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maxim d. shrayer)将两人复杂的文学关系与个人关系娓娓呈现,聚焦于俄罗斯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丰富移民史(从德国和法国移民到美国,后又移居瑞士)。 他们的文学传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铸就的?文学天才的较量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纳博科夫和蒲宁之间的较量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俄罗斯,鲜活了移民文化历史,也给文学蒙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这本书既是一本传记文学,也是一部流亡文化史,将对全世界的读者产生广泛的吸引力。
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 内容简介
俄罗斯的文学史亦是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史,这条源远流长的河带上点缀着耀眼的繁星,每一颗星都是一座丰碑,每一条连线都会串成一个故事。在这条美丽的河带上,蒲宁与纳博科夫便是闪烁其上的两颗星,前者是俄罗斯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后者则吹响了时尚与现代的先锋号。 蒲宁是**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在纳博科夫年幼时便已成名。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浓稠地浸染着纳博科夫的童年,自然地,纳博科夫也饱受着蒲宁文风的熏陶,纳博科夫热爱祖国的文学,但“天才派”的归属感让其迈开果敢的步伐,在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一部《洛丽塔》让纳博科夫享誉全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之传承师者有道,今之一帜后生可畏。 蒲宁与纳博科夫的名字是俄罗斯文学上的绑定体,孪生兄弟般的“爱与妒”书写了跌宕起伏的“较量哲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虽是一句情诗,却生动地描述了这对“前浪”与“后浪”的文学角逐。《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永恒的珠星。
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 目录
前言/001序 较量诗学/009**章 “请别太严厉地责难我……”/001第二章 “委屈”/046第三章 “……在心中鞭策您的后代”/097第四章 “……她在日内瓦湖畔死于早产”/128代结论 “……连屠格涅夫都不如的无韵文作家”/162鸣谢/181附录/184人名索引/184插图注解/193缩写说明/196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 相关资料
在这本精彩而缜密的书中,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用蒲宁和纳博科夫的例证,为两位专情于自己的真理并注定孤独的俄罗斯大作家构筑了一个真假友谊的矩阵。 ——维克多·叶罗菲耶夫(виктор ерофеев),作家 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能将这段历史讲述得空前详细,是由于他细致地研究了那些迄今为止几乎无人触及的档案文献……这本书为两位伟大作家的肖像又添了新彩。 ——谢尔盖·伊雷因(сергей ильин),翻译家 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出色地研究了蒲宁与纳博科夫的文学亲缘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文学较量,他鲜活的思想以及这本书完美无暇的文风就是最好的证据,证明一个人可以迁离俄罗斯却不迁离俄语。 ——谢尔盖·梅德韦杰夫(сергей медведев),史学家 古之传承师者有道,今之一帜后生可畏 张 浩 俄罗斯的文学史亦是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史,这条源远流长的河带上点缀着耀眼的繁星,每一颗星都是一座丰碑,每一条连线都会串成一个故事。在这条美丽的河带上,蒲宁与纳博科夫便是闪烁其上的两颗星,前者是俄罗斯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后者则吹响了时尚与现代的先锋号。 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在纳博科夫年幼时便已成名。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浓稠地浸染着纳博科夫的童年,自然地,纳博科夫也饱受着蒲宁文风的熏陶,纳博科夫热爱祖国的文学,但“天才派”的归属感让其迈开果敢的步伐,在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一部《洛丽塔》让纳博科夫享誉全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之传承师者有道,今之一帜后生可畏。 历史的时空交错:“老师”输给了“子侄” 伊凡•蒲宁(1870—1953年)比纳博科夫(1899—1977年)年长近30岁,在纳博科夫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已声名鹊起,可戏剧化的是,年幼的纳博科夫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改写了历史,纳博科夫的后起让蒲宁危机感重重,也弥补了30年的罅隙,俄罗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两颗巨星相遇了。 蒲宁与纳博科夫仿佛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孪生兄弟,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另一半,二人的故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将蒲宁与纳博科夫联系在一起的,是俄语语言,是交错的时代,也更是侨民生活的共同体验。在《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一书中,作者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maxim d. shrayer)通过二人频繁往来的信件,还原了蒲宁与纳博科夫彼时真实的心理,揭示了二人复杂的文学关系——“相反个性的相互吸引与危险的过分亲近所构成的‘爱与妒的历史’、喜悦赞赏与苦涩失落的历史”。“一山难容二虎”,蒲宁与纳博科夫彼此欣赏,也彼此愤恨,他们用了一生的时间去书写一部“较量史诗”。 这部“较量史诗”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止于1933年蒲宁凭借《米佳的爱情》获得诺贝尔奖之时,这一年,蒲宁与纳博科夫终于在柏林会面,后者对前者的敬仰不由分说;第二阶段始于1933年,止于40年代纳博科夫移民西欧,此时的纳博科夫正开启着一个新的“文学界”,一流的声誉不禁让“老师”蒲宁黯然失色;第三阶段始于40年代,止于1953年蒲宁逝世,这一时期,蒲宁凭借小说集《暗径集》激起了最后一片涟漪,在向着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前辈回归的同时,也追逐着自己的“子侄”纳博科夫,着实是一场欲罢不能的角逐赛。蒲宁逝后,纳博科夫凭借新作《洛丽塔》又一次游弋到了浪潮的峰尖,他说:“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那就是天才派。” 共同的侨居体验:深爱祖国,却流亡异乡 蒲宁与纳博科夫的“较量史诗”深深地镶嵌于俄国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革命之前的蒲宁深爱着乡村的美景与自然的和谐,创作作品多清新隽秀,游山玩水的乐趣才能带给他无尽的创作灵感。而革命爆发后,蒲宁怀念旧贵族的奢美,也眷恋俄罗斯的旧传统,这让他对大革命的态度冷漠至极,不得不远离故土,踏上流亡之旅。自此以后,蒲宁的创作风格发生了逆转,“思乡病”让蒲宁的笔墨浸着消极、孤独、悲观的情绪,包括诺奖作品《米佳的爱情》亦然,“流亡文学”成了蒲宁身上独特的标签。蒲宁后半生游弋于西欧,至逝世时,也未能落叶归根,我们可以在蒲宁的作品中找到很多“流亡文学”的因子。 纳博科夫虽然年轻于蒲宁好几十岁,却依然没能躲过革命的洗礼与流亡的结局。俄国革命爆发后,纳博科夫先后侨居与英国、德国及美国等地,流亡在外的纳博科夫无时无刻不再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也正是源于这种“本是同根生”的归属感,蒲宁与纳博科夫之间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感,二人频繁的信件就是最好的证明。蒲宁与纳博科夫作为当时俄罗斯文学的前沿人物,满心书写着自豪与骄傲,也正因为这一点,媒体频频将二人的名字“相提并论”,也将二人的作品加以比较,“爱与妒”的命运在所难免。 在《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一书中,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细致的描述、缜密的考证将蒲宁与纳博科夫每一处谨小慎微的心理加以放大,一部“较量史诗”生动又活泼。这不仅是二人复杂的文学关系史,也是一部丰富的流亡文化史。 结语 蒲宁与纳博科夫的名字是俄罗斯文学上的绑定体,孪生兄弟般的“爱与妒”书写了跌宕起伏的“较量哲学”,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享誉全球,“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虽是一句情诗,却生动地描述了这对“前浪”与“后浪”的文学角逐。《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永恒的珠星。
传记 文学家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