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二版)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二版)作者:伊丽莎白.扬一布鲁尔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208143302 定价:98.0 出版时间:2017-01-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二版) 本书特色
即使在黑暗时代,我们仍有权利期待某些火光。它们往往不是来自理论与概念,而是来自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不确定、飘忽并且经常是微弱的光,它们几乎在所有的环境下都会闪烁,超越时间限制而永放光芒。——摘自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洛杉矶时报》传记类图书奖、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
《新京报》书评周刊-书评推荐(2017-04-08)
《新京报》书评周刊-书情(2017-05-27)
《北京青年报》青阅读:2017年5月月度好书榜
《晶报》深港书评-周榜(2017-06-03)
2017年5月 百道好书榜·人文类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二版) 内容简介
阿伦特是20世纪政治思想家。本书讲述了汉娜·阿伦特一生的故事。传记材料一方面来自阿伦特留下的文稿,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对阿伦特的亲戚和周围友人的访谈,全书叙事细腻,注重对阿伦特内心经验的揭示,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女性思想家的形象。阿伦特的故事,不仅揭示了阿伦特的思想背景,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二版)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二版) 前言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之杰出女性大家,独汉娜?阿伦特一人。她的人格与思想,皆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阿伦特1906年出生,1975年去世,属于20世纪的人物。从她去世至今,已经过去四十余年。她的著作,虽紧扣时代脉搏,多直接取材于现实,却并不因时过境迁而被人淡忘。如今,阿伦特在中国,还呈现出颇为热门之象;阅读阿伦特,蔚然成风。而研究阿伦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学界,迄今仍不显得“过时”。
阿伦特曾说,历史叙述的要义,不是构建某种理论图式,不是揭示某种必然法则,而是要学会讲故事。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故事是喜剧,有的故事是悲剧,有的故事是正剧;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离奇;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伤感,有的叫人压抑。阿伦特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被她的文字打动后,我们特别想知道,她那充满激情的文字背后站着何等样人?
阿伦特到达美国之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漂泊生涯。她是犹太人,这个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出身,在纳粹德国却是一种“罪过”。如彼时德国其他犹太人一样,阿伦特作为犹太人,面临着种族主义的迫害,并因此而流亡。流亡他国期间,她不过做零工度日,还要着手自己的学术研究。其对现实政治主动或被动的介入,亦从未中止。阿伦特著作中常见的“无根”、“无助”、“漂泊”、“无家可归”、“疏离”、“恐怖”、“绝望”、“重负”、“孤独”、“爱”,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些词语,对阿伦特而言,则是真实的生活,是具体的人生经验。好在阿伦特有一批不错的师长、朋友,环绕周围,时时给她襄助,还有其丈夫布吕赫,与她生死与共。他们的存在,给严峻生活境况中的阿伦特以慰藉,以希望。阿伦特曾言,在20世纪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门没带伞,只有在大雨中行走,任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还要过。人们只有期盼雨过天晴,期盼苦尽甘来。然而,这种期盼,绝非消极等待。世界愚陋不堪,我们仍须保持对“世界的爱”。不是遁入私域独善其身,也不是玩世不恭地在与魔鬼共舞中游戏人生,而是人人觉悟,向“生”而生,共同参与世界的建设,俾使自由得以落实,天性得以保存,让我们在世间如在家中。这,便是*大的政治。
阿伦特在德国接受教育,博士毕业后不久,其学术生涯刚刚起步,就赶上了纳粹运动,同样属于“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人”。她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美国完成的,彼时她已经是一位中年妇女。阿伦特的著作中,可以察觉出一种顽强的精神,因为她要面对的是20世纪*极端的“恶”,要处理的是*令人绝望的政治经验,而她自己又是恶劣政治经验的亲历者、残酷统治的受害者。即使她后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不再有生命危险,她仍然守望着公共世界,对各种危机、弊政不遗余力地进行剖析、批判。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正是围绕阿伦特与“世界”的互动、交流展开。“爱”与“世界”,皆为本书的关键词,原本也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关键词。阿伦特作为孩子进入这个世界,作为老人离开这个世界。但她的思想学术成就,并不因其去世而化为尘埃,它已成世界之一部分,构成了“后来者”生活的背景与参照。世界记住了她!
阿伦特的故事甚为丰富。她与污点哲人海德格尔的师生恋情,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此事*早正是由该书曝出。海德格尔至死不就他当初与纳粹的合作认错,阿伦特却毫不计较。阿伦特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也要等海德格尔耳聋眼花、行将就木时才开始。因为她不想让海德格尔看到她的批判。初恋难忘,刻骨铭心,竟至于此!阿伦特与她的博士论文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则交流甚好。阿伦特去瑞士巴塞尔看望年老的老师雅斯贝尔斯及其夫人,就如女儿回娘家一样。其情其景,轻松自如,正是阿伦特所说的“如在家中”的感觉。而阿伦特丈夫布吕赫,与阿伦特的母亲关系紧张。当玛萨?阿伦特搬到亲戚家别居时,布吕赫夫妇竟然甚为愉快,有获得解放的感觉。工人出身、自学成才、醉心于密谋革命的布吕赫,与巴黎音乐专业学习毕业的阿伦特母亲,其品味与“礼貌”,过于悬殊,难以共处,可以想见。阿伦特却与布吕赫恩爱一生,足见阿伦特的风格,不是中产式的。
传记 其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