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作者:刘永超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6514917

定价:54.0

出版时间:2018-02-01

出版社:航空工业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内容简介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在总结梳理沙庆林院士的工作笔记、科研报告以及回忆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实录编写而成。书中客观详细地叙述了沙庆林院士的成长历程、援外工作经历等,并重点对沙庆林院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力争全面、准确地展现他在公路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可供道路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  沙庆林(1930.5.7-),公路工程专家,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在亚非六国从事援外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先后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重型压实标准、路面设计理论、典型结构和可靠度设计等领域有大量创新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修建模式。参加了2000多千米高速公路设计施工指导。1993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研究成功国际领先的粗集料断级配设计与检验方法及新施工工艺,为我国长寿命路面奠定技术基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目录

**章 成长历程
艰苦的童年
勤奋好学的中学时代
独立自强的大学时光
求知若渴的留苏生活
下放进行劳动锻炼
正式入职交通部公路院
“五七干校”劳动
唐山大地震公路震害调查

第二章 赴亚非援外为国争光
踏冰川改变路线设计
带病工作的施工段段长
用智慧挑战棉花土
采用重型压实标准的倡议者
迎难而上克服多雨地区筑路难题
探索沥青面层新材料

第三章 创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刚性路面
为我国高速公路起步做技术准备
创建和逐步完善高等级公路半刚性路面
开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
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研究

第四章 重载交通长寿命半刚性路面理论的再创新
开展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现象调查与研究
新型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
重载交通长寿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的立项

第五章 可敬的公路引路人
传道授业解惑者
成功的背后

第六章 内心的遗憾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长期使用性能观测
足尺路面试验环道建设

附录
附录一 沙庆林大事年表
附录二 沙庆林论著目录

参考资料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节选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1949年秋,沙庆林同时考取了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终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   沙庆林到了上海,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使他**次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他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望倍增。   人学没有多久,10月底,沙庆林带去的御寒被褥、棉衣,就被小偷偷走了。沙庆林又急又气,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根本没有能力再去重新购买。   时值深秋,上海的夜晚,气温较低。沙庆林不愿意麻烦别的同学,无奈之下,晚上他只能蜷曲着身体躺在光秃秃的木板上睡觉。偶尔会与同学两个人挤在一张90厘米宽的床上,共同盖一床棉被,暖和一宿。当时的辅导员知道这一情况后,建议沙庆林写个申请援助的报告,由他负责转交校方。一个多月后,学校帮沙庆林解决了被褥和棉衣。   此次经历使沙庆林落下了“寒腿病”,遇凉时臀部和大腿肌肉就会感到酸痛,难以入眠。参加工作后,由于白天没有什么不适,不影响做试验、下工地和看书学习,只是晚上难受,加上工作繁忙,沙庆林也没把这个病当回事,一拖再拖,一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系统治疗,*终错过了*佳的治疗时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症状日趋加重,50岁以后,沙庆林不仅冬天怕凉,即使夏天也怕凉,三伏天下半身也得盖个薄被,一年365天,每天晚上臀部和大腿处都要放个电热蜡袋,才不至于肌肉疼痛,直至现在。   1950年6月,沙庆林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他在班级各种活动中表现比较活跃,很快就开始担任校团委的军体委员,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组织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足球比赛。   1950年,沙庆林的父亲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家里人怕影响沙庆林学习,没有告诉他。沙庆林放假回家,得知父亲留下遗嘱,要他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以改善家庭穷困的经济状况。   当时沙庆林的大哥已病故,大姐远嫁到安徽合肥,二姐嫁给了同村普通的农民,家里只剩下沙庆林一个劳动力,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沙庆林也想过退学回家,因为那样的确可以改善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但同时,沙庆林又觉得不甘心。沙庆林辗转反侧了几个夜晚。*终,那股要学习科学技术,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使他没有离开学校,他只得违背父亲的遗愿,坚持完成学业。   当时,学校医院有位医生有两个孩子,一个念高中,一个读初中,想请个家庭教师,沙庆林是校团委会委员,家境贫寒,人也老实,工作认真踏实,就聘请沙庆林去做家庭教师。为了能给一贫如洗的家庭一些帮助,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沙庆林在读书和做好团委会工作之余,每周用四个晚上。去医生家分别给读初中和高中的两个孩子辅导功课,一周8小时,收人的大部分都寄给了母亲,直到大学毕业。   在大学期间,沙庆林从不乱花一分钱,节省下来的助学金作为回乡的路费或继续补贴家用。沙庆林不但没被贫困压垮,反而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作风。而来自家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也使他养成了处事不惊、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   大学的基础课结束后,开始选择专业。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有4个专业,其中*苦、*累、*没人愿意学的就是公路专业。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公路更是寥寥无几,全国只有7万千米,而且还是“晴通雨不通”的土路。沙庆林觉得,搞建设,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公路,这是国家的需要。但是,搞公路建设是相当艰苦的,很多同学都不想学,有的同学甚至觉得公路太简单,除了石子就是泥巴,没有什么好学的,全班80多个同学,大部分报了别的专业——建筑、结构、铁路。   沙庆林当时是团委委员。他感到,公路建设对于要从战争废墟中重建的新中国来讲,就像树之根基、江之源泉一样是根本之根本,同时,他也觉得,修公路还可以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正是怀着这种朴素的热情,沙庆林和另外三位同学选择了公路专业,从此就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实上,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选择公路专业的三位同学中,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沙庆林一个人。但沙庆林从来不曾后悔过,他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是他报效国家的*好途径。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传记 综合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