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

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

作者:杨小光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0430015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12-06-0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尾声

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 节选

第三章 汉文帝刘恒 4、天上掉下了大馅饼 吕氏家族被灭门后,发动政变的刘氏宗室和权臣集团有几件事情一直都不敢做:一是不敢因而否定吕后的名位,吕后死后所获得一切尊号都没取消,她也安然地与汉高祖刘邦合葬在一起;二是吕后所确定的休养生息、与民为利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三是除了吕氏家族的男男女女外,其他与吕氏家族有密切关系的人都没有受到深究,例如吕后的外孙、吕后的重臣审食其、孝惠帝张皇后,等等,都没有被连带诛杀,很多吕后所信任重用的官员依然在位。 更为有趣的是,孝惠帝年幼的儿子刘弘,即吕后扶植的“后少帝”居然也没有立即下台。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居住在戒备森严的皇城里,如同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自由地进出高大雄伟的未央宫——当时皇权的标志性建筑物,每天都按照皇帝的礼仪起居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变者还没有想明白用什么理由把他拉下马。可是,长安城里与政治沾点边儿的人都十分清楚,小皇帝面前只有一条路:必须要下台,让位于新的皇帝。所有参与政变的人有着心照不宣的共识:如果让孝惠帝的儿子继续留任,因为他与吕后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其长大成人亲政以后,势必要追究这场血腥的政变的责任,给政变者招来杀身灭族之祸,非常不安全。 于是,一条很具有杀伤力的政治谣言,即孝惠帝的几个儿子(包括少帝刘弘)都不是他的亲生骨肉,是吕后让人从民间抱养到宫里的“冒牌货”,就由朝廷中开始发源,在社会上迅速而广泛地流传开来。然而稍稍动动脑子的话,这条谣言将不攻自破,孝惠帝刘盈有生育能力无可置疑,前面那个被吕后废掉的少帝就是刘盈与宫女生的儿子,只不过把生母换成了不能生孩子的张皇后而已;退一步,即便因孝惠帝刘盈没有生育能力,为了让他身后不发生继承问题,也没有必要在他在世的时候一下子就从民间抱养四五个男孩到宫里,因为皇位只有一个,用不着同时预备这么多候选人。 既然必须要更换皇帝,那么按照谁出力谁受益、谁有功谁当权的原则,在这场宫廷政变后,新皇帝的人选似乎不应成问题,齐王刘襄理所当然地是不二人选。他年富力强,二十多岁,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虽然是沾了个“庶”字,可毕竟是刘邦长孙。长孙继位,基本上符合法统,没什么大毛病。他还是**个也是唯一举兵“起义”要诛灭诸吕的诸侯王,立有头功;况且在宫廷政变中起很大作用的弟弟刘章、刘兴居,与陈平、周勃预谋政变时,设计的也是里应外合,迎立哥哥齐王称帝。 然而,他这个不二人选在政变成功后,偏偏却被朝廷重臣和刘氏宗亲们给否定了。理由很简单,也很冠冕堂皇,两条:一是刘邦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楚王刘交和两个“庶出”的儿子即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依然健在,按辈份顺序,还轮不到刘襄这个同样“庶出”的孙子辈来继承皇位;二是刚刚诛灭强大的外戚势力吕氏,经验教训历历在目,而刘襄的舅舅驷钧据说恰恰是个如狼似虎的凶恶之人,假如刘襄当了皇帝,保不准再次出现类似吕氏乱政、外戚擅权的局面。 当时在朝廷说话算数的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灌婴,这三个人的意见应该至为关键。上述两点意见尽管可能不是由他们直接提出,因为他们还不想让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抓到把柄,指责自己出尔反尔地食言,但却完全符合其意愿。这几个老奸巨猾的权臣过了河就拆桥,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了。 此时,刘家宗室在朝廷中有影响的长辈还有刘邦的大嫂(时为阴安侯,就是曾经不想让刘邦蹭饭,待他很不宽厚的那位抠门女人),二嫂(顷王后,即吴王刘濞的母亲),曾被齐王刘襄扣押并夺取了其兵权的琅邪王刘泽,以及其他宗室。他们也参与了讨论,而且在后来劝刘恒继位的文书中,排名都在*前列,可见其意见也很有份量。刘邦的大嫂和二嫂,一向与吕后没有什么直接的矛盾,更没有直接参与诛杀诸吕的宫廷政变,即便她们对这个妯娌心怀某种不满,也不会因此而一改过去的成见而承认刘肥母亲曹氏的合法地位,认同刘肥这个“野种”的后代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刘泽刚刚栽在齐王刘襄手里,心里正窝了一口恶气,怎么可能拥戴这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侄孙当皇帝呢? 其实,否定刘襄的*潜在理由是说不出口的,即刘襄、刘章、刘兴居这兄弟三人的所作所为真的是把所有的人都吓坏了,如此大胆的举兵起义,如此赶尽杀绝的残酷手段,如此深厚的家族力量(这哥仨儿还有六个弟弟),都令人望而生畏。假如他们掌握了皇权,在如此强势而胆大妄为的天子手下做事,未来的前途是什么,这些老臣和宗室们心里还真是一点儿底都没有。 那么,该由谁继位呢? 楚王刘交,年岁偏大,身体也不好(半年后他就病逝了可以为证),再说皇位继承的法统惯例是子承父位,而非兄终弟及,况且他还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 ,所以刘交作为人选也被排除了。 余下的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两者一比较,代王刘恒成了唯一胜出的人选(对于淮南王刘长,后面有专门的一节予以叙述)。 刘恒的优势就在于:他并不是刘邦得宠之子,始终没有介入到朝廷政治中,缺乏经验,便于控制;母亲薄太后也非宫中得势之人,家族势单力薄,只有薄昭一个兄弟,他据说也是个老实人;薄太后和刘恒母子二人与吕后没有深交,属于刘、吕之间的中立力量,对参与政变的宗室和功臣的未来前途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刘恒所封的代国,位置虽重要,但属于边防地区,贫瘠落后,财力不强,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加之刘恒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做事小心翼翼,从不惹是生非,没有荒淫之举、骄矜之态,素有“仁孝宽厚”的美誉,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错。再说,刘恒是刘邦剩下的两个儿子中*大的,于是,宗室和功臣两大集团一致的意见是:立长子本来就顺理成章,更何况刘恒以仁义孝顺闻名于天下呢! 作出决定后,朝廷正式派出使者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 ……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传记 历代帝王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