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作者:董保存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7330496 定价:88.0 出版时间:2010-08-01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本书特色
1954年,毛泽东北戴河下令,东南沿海骤起我军与国民党军海空大战。1958年,北戴河会议掀起建立“人民公社”高潮。毛泽东决意炮轰金门,中直疗养院1号楼成为金门炮战总指挥所。林彪从96号楼仓皇出逃,“九一三”事件震惊中外。
本书由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了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内容简介
位于北京三里河的钓鱼台,曾经是一处神秘禁地。它是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震动世界的事件在这里谋划、决策。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会议也曾经在这里召开,很多重要新闻在这里发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钓鱼台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它的神秘色彩也日益浓重。让我们慢慢揭开它的面纱,认识与它有关的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
本书揭开了历史尘封的钓鱼台面纱。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目录
序言 神秘禁地钓鱼台报告之一 住进钓鱼台的首位国宾赫鲁晓夫
01/赫鲁晓夫首次访华,两国关系的“蜜月”期
02/毛泽东回访苏联,曾称赞赫鲁晓夫
03/赫鲁晓夫二访中国,双方发生尖锐分歧
04/赫鲁晓夫*后一次来华,毛泽东与他针锋相对
05/为了中苏两党大论战,钓鱼台成立了写作班子
06/往事追踪,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恩恩怨怨
07/中苏两国两党之间友好关系*后不幸中断
报告之二 钓鱼台,胡志明植下“友谊树”
01/胡志明与毛泽东的深厚友情,始于延安时期
02/美国侵越战争开始后,毛泽东一如既往地支持胡志明
报告之三 秘密进入钓鱼台的美国政要
01/本应是结尾的开头
02/尼克松来叩中国大门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节选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内容简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有一座宏伟的建筑,它就是人民大会堂。与共和国命运相关的无数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带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厅堂之内。他不仅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而且是中国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见证者。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相关资料
钓鱼台18号楼又称总统楼,是当时国宾馆的中心。它接待的第一位国家元首是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中国的赫鲁晓夫住进大屋檐的18号楼后,对当时的彭真市长抱怨说:“国宾馆里的浴缸太小了”。当时人们感到奇怪,国宾馆里的浴缸都是按大号订做的,身高不过1.68米的赫鲁晓夫怎么会嫌小呢?也许,这时他已经对中国各方面都看不顺眼,于是乱挑毛病。赫鲁晓夫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的一段名言更使他的名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印象深到。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就睡在我们的身旁”。红卫兵把刘少奇称为“中国的赫鲁晓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记忆也慢慢淡化了,历史老人也把许多的真相告诉了人们。赫鲁晓夫毕竟是赫鲁晓夫,毕竟是一个大国的一号领导人。无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修正主义者,他们都已经作古。我们今天再来写他们似乎可以更接近真实,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代表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这就注定了他们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他们的冲突,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同的个性,还有许多个性以外的东西左右着他们……01/赫鲁晓夫首次访华,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20世纪50年代,有那么一阵子,赫鲁晓夫的形象曾多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和杂志上。那时候,苏联和我们的关系是同志加兄弟,他代表老大哥。赫鲁晓夫给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是个坏人——他的名字是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连在一起的。再加上他有一个光光的脑袋,那时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赫秃子”。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赫鲁晓夫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对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都知道1893年12月26日,在湖南的韶山,降生了一位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的毛泽东。赫鲁晓夫比毛泽东小1岁,出生在1894年。他的出身与毛泽东不同,毛泽东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赫鲁晓夫是一个矿工的儿子。他信仰共产主义比毛泽东要早,1918年,他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此人很有个性,说话有些粗鲁,办事也不思前想后,说干就干。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时甚至做出一些有失身份的事情。在他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按照“台阶论”的说法,他倒是一级一级干上来的,不是“坐火箭”上来的。对此赫鲁晓夫本人也引以为豪,经常和别人说他当州委书记时如何如何。在斯大林时期,他就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了。他对斯大林的吹捧也是事实,我们当年在批判他时的那些话虽有点过头,但大致还是那么回事。斯大林的去世,给他提供了一个在苏联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机会。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苏共中央书记马林科夫接任部长会议主席,但不到10天,权力就被赫鲁晓夫夺去。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我们不能不说赫鲁晓夫还是有些手腕的。同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正式选举赫鲁晓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来他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这当然是后话。赫鲁晓夫这次访华,主要是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参加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但这些活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谈。这是他们第一次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事情。从当年的报刊杂志上,我们看到了这次会谈的成果: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政府关于中苏关系和国际形势各项问题的联合宣言》2、《关于对日本关系的联合宣言》3、关于“苏军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1955年5月31日之前将该基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的决定。4、关于将1950年、1951年创办的4个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自1954年1月1日起完全交给中国。这四个公司分别是在新疆境内开采有色及稀有和贵重金属的公司,在新疆境内开采和提炼石油的公司,在大连建造和修理轮船的公司和民航公司。这些公司中的苏方股份由中方用出口货物在数年内还清。5、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6、中苏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并组织联运的协定。7、中苏蒙修建集宁到乌兰巴托铁路并组织联运的协定。8、苏联为中国提供5.2亿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9、帮助中国新建15个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的141项企业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应该说,苏联政府代表团这次访华,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定实际利益的。在中苏举行的双边会谈中,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有不少直接对话,据有些当事人的回忆,他们的对话也颇有意思。毛泽东说:“……国际形势总的来说对我们是有利的,首先是各国人民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抬起头来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被煞下去了好多,不像以前那样嚣张、盛气凌人了。实际上,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赫鲁晓夫接着说:“帝国主义却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图谋不轨,想达到他们的罪恶目的。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但他们确实在活动着。”毛泽东说:“十根指头被切去了两根,而且切去的是大拇指,手力毕竟不如以前了,大大削弱了,甚至减去了一半力量。总之,形势是好了,对我们是有利的。”说到这里毛泽东停了一下,接着说:“自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自己的警惕性。我们现在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应充分利用它,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过这个时期究竟有多长很难说,因为这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如果我们有20年的和平建设时期来发展经济,那么战争的危险性就会减少很多,甚至可能打不起来了。过二三十年后,如果帝国主义要打,那就是结束帝国主义存在的时候了。但究竟是经过一场大战来结束战争,还是由于人民力量、和平力量强大,从此战争打不起来,这还要看看。”他们的看法自然有些差异。……赫鲁晓夫主动问毛泽东:“你们对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吗?”毛泽东的回答很有点艺术性,他说:“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双方的专家天天都在接触和交谈。他们相互协作,交换意见,协商解决问题,事情能办通。”说到此处,毛泽东又停顿了一下,说:“我们对太阳能、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这太出乎赫鲁晓夫的预料,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当翻译把这话全部翻译出来后,他呆了好一会儿才说:“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看看毛泽东不以为然的神色,他又解释说:“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一个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须大家都来搞它。毛泽东同志,你不知道哇,那个东西既费钱又费力,又不能吃不能用。生产出来后还得储存起来,不久又过时了,还得重造,太浪费了。”毛泽东不说话,中国方面其他人也不说话。赫鲁晓夫又说:“目前你们不必搞这些东西,还是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发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搞原子弹好。假使目前要搞核武器,把中国的电全部集中用在这方面是否足够还很难说。那么,其他各项生产事业怎么办?国计民生怎么办?但你们如果十分想办这件事,而且是为了进行科研,培训干部,为未来新兴工业打基础,我们可以帮助先建设一个小型原子反应堆。这比较好办,花钱也不太多。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借这个条件培训干部,也可以派一些有基础的人员到苏联学习、实习和深造。你们以为如何?”毛泽东回答说:“也好,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赫鲁晓夫又说:“我们听说,中国人民在解放以后,生活上有了保障,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求是与日俱增的。我经常想,你们这么多人口,如果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伸手向国家要,我看很难应付得了。然而不管怎样,这的确是国家应该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在西方,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摆在首要位置加以妥善解决,那日子是过不好的,甚至是过不下去的。”毛泽东点点头,说:“我们之间在对外方面和国际活动中,多进行磋商,协调步调,一致对外,在对内方面和生产建设上,则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相协作,这不很好么!”听毛泽东这样说,赫鲁晓夫很高兴,他拿起桌上的一个杯子,举得很高很高,说:“好!好!”毛泽东很坦率地对赫鲁晓夫说:“你第一次到中国来,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看,去走。特别是到我们的南方,那里是另一种情景。”赫鲁晓夫更加高兴了,他说:“你们这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我哪里都想去,但这次只能到沿海的南方北方走走。”毛泽东见赫鲁晓夫拿起了一块腊肉,正往口里填,说:“赫鲁晓夫同志,你到哪里都可以,就像在你自己的家里一样。我这个人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去活动,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也不给作什么特殊安排,随你的便。”赫鲁晓夫胃口大开,不少腊肉、火腿进了他的肚子。赫鲁晓夫这次来华,先在北京的街头看了古城的风貌,又到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在黄浦江边漫步;然后他又在杭州西湖品尝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到广州吃了中国的另一菜系粤菜。途经长江时,他也领略了中国第一江“江涛拍岸”的情景;到旅顺时,也看到了与黑海不同的中国内海。这是中苏关系最高潮的日子。02/毛泽东回访苏联,曾称赞赫鲁晓夫1957年11月,毛泽东第二次踏上苏联的土地。上一次他来这里,是来见斯大林,这一次克里姆林宫已经易主,他就是毛泽东并不陌生的赫鲁晓夫。这次访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纪念活动,二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欧亚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世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另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便是中苏双方达成了一打不成文的协议。赫鲁晓夫由于刚刚出现的波匈事件和党内反对派问题而地位不稳,希望毛泽东对他表示支持,为此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核技术。毛泽东则表示,如双方谈判成功,可以去苏。于是,在这一年10月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后,毛泽东便如约前往苏联访问。毛泽东此次苏联之行是有不少想法的,但他不肯外露,在飞机上,他还和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开玩笑。他说:“你是哲学家,又是我们的老朋友,我给你出个题目怎么样?”尤金说:“我们是老相识了,自然是老朋友,主席给我出题目考试,我争取及格。”毛泽东笑笑说:“我们刚才在机场,现在在天上,再过一会儿我们又要落到地上,这在哲学上应该怎么解释呢?”尤金没有料到毛泽东会出这么一个题目,他眨眨眼,说:“这个问题我可没有研究过。”毛泽东笑眯眯地看着他,好像在说你想想看。尤金看看毛泽东,又看看周围的人,还是摇摇头。毛泽东笑了,笑得很开心。这位苏联哲学家被他考住了。他说:“我来回答,请你这哲学家鉴定鉴定。飞机停在机场上是个肯定,飞上天空是个否定,再落到地上就是否定之否定……”“太妙了!我还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讲哲学!”尤金不知道,毛泽东早就提出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和书本上走出来,要让广大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要打破哲学的神秘。……当毛泽东坐的专机在莫斯科降落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机场等候了。毛泽东从机舱门口出现时,不由自主地眨了眨眼睛。他看到了赫鲁晓夫和苏联的其他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朝他招手。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对这一套欢迎的方式很不“感冒”,上一次他访问苏联时,就曾经对斯大林搞的那一套欢迎仪式表示了很不赞同的态度。那是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庆祝斯大林70寿辰的宴会,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开到了第二天凌晨1点多才散。回到驻地,毛泽东对汪东兴说:“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我们回去不学这个。吃饭就好好吃饭,看戏就好好看戏。”汪东兴点头称是。毛泽东又说:“唉,宴会的人那么多,每道菜每人一份,都要服务员送到每位面前,他们的服务员真不少,太辛苦了。”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的陪同下,完成那一套在他看来是繁琐的仪式,然后上了汽车。赫鲁晓夫和他同坐一辆车。在车上,毛泽东又和赫鲁晓夫说起仪式的事情来。“赫鲁晓夫同志,我不是和你们打过招呼吗,请你们不要搞什么仪式,不要来这么多的人接,你们怎么还是搞得这么隆重?”赫鲁晓夫有他的看法,在他的心目中这是应该的必需的,是不应该也不能简化的。他说:“我们是收到过尤金的报告,说你有这样的请求。我们认真地讨论过,我们的同志都认为不应该那样。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了都照惯例办的。你这样的同志来了,我们是不能简化的。”毛泽东的回答非常得体,而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谢谢你们的盛情,我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套也就都没有用了。”毛泽东这次来苏联,赫鲁晓夫还是比较热情的,毛泽东对他也比较热情,但在一些问题上,是没有同意他的意见的,有些分歧甚至是不可调和的。毛泽东在苏联发表了一些精彩的言论,有的言论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立场上,既讲了赫鲁晓夫不少好话,也对他提出了一些批评。毛泽东说他的好话是真诚的,批评他也是真诚的。到莫斯科之后,毛泽东在和兄弟党的领导人接触时,曾多次做他们的工作,要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
历史 历史知识读物 中国近现代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