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

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

作者: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30202642

定价:468.0

出版时间:2007-1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重视。发掘工作刚刚结束,就划拨经费,抽调人员组成毛家湾课题组,迅速开展整理工作。
    室内整理工作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基地内进行,从2005年8月开始,552007年8
月结束,历时两年。整理基本按清洗、分类、拼对、统计、拣选标本、绘图、修复、照相、制
作卡片这一流程进行。
    清洗瓷片先用清水冲洗,去掉附着在表面的污泥。釉上彩绘,尤其是珍贵的金彩,容易
受到损伤,需要特别小心。对固结在瓷片表面的“土碱”,则用毛刷蘸取稀释过的去锈乙酸刷
洗。实践表明,稀释后的去锈乙酸对景德镇窑青花瓷片不具有损伤作用,但对磁州窑等胎质疏
松的瓷片,能造成轻微的损伤,对胎色的观察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此次整理的8755-余件瓷片进行拼对是一项浩大工程,整理人员没有望而却步,而是尽可能
把大块瓷片挑出来进行拼对,至于那些过于破碎的瓷片,就无法参与拼对了。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把同种釉色的同一器形,按口沿、腹片、底足分成三部分,各部分先行拼对,然后用腹片
去对口沿、底足残片。这种办法较易拼对成功。
    分类工作是整理工作中*为关键的一环。在清洗过程中,即按窑口做了分类,同一窑口下
又按釉色品种、器形细分,对出土数量较多的器形,还考虑了型别、式别的划分。在瓷器收藏
界内,对某些器形有习惯性称谓,如“莲子碗”、“宫碗”等,釉色品种也存在类似的称谓。
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器形难以纳入到约定俗成的定名体系,因此运用考古类型学来划分型式
较为适宜。在这一问题上,曾有过多次的反复和修正,才形成了*终的分类方案。
    划分式别是整理工作中着力*多的。这批瓷片数量大,时代连续性好,给排比分析提供了
发挥空间。在造型、胎釉(包含工艺)、纹饰、款识诸年代特征中,以纹饰对时间反应的灵敏
度*高。纹饰一旦发生变化,包括题材、形态、画法、装饰层次、装饰部位甚至繁简疏密等细
节变化,都能反映出时代的早与晚。并且纹饰比较直观,其特征及变化相对容易把握;造型是
另一个重要的年代特征,其对时间早晚变化的反映,集中体现在器物的底、足及口沿部位。与
纹饰相比,造型对时间变化的灵敏度稍低;胎釉所能区分的时间跨度稍长,且外观特征不易把
握;工艺技术往往是可靠的断代标志,但工艺技术对产地的标识作用更为明显。用工艺技术断
代,需对瓷器所属窑系的生产方法有相当的了解。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分析古陶瓷的产地属性、年代特征以及烧造工艺,是自然科学和
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方法,越来越受到文物考古界和科技界的重视。北京市文物
研究所就毛家湾出土瓷器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用中子活化(INAA)和x射线荧
光(XRF)两种方法,对1116个样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获得了一批可靠的实验数据。釉彩成分
的测试分析、烧成温度测量、微结构观测、残留物分析等将按计划随后进行。如果准确而经济
的科技测试方法能解决古陶瓷的产地和时代问题,将使文物工作者彻底从繁琐的断代研究中获
得解放,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讲,古陶瓷科技鉴定方法是值得期待的。
    编者
    2007年9月



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历史 考古文物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