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秘史》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927 阅读 [打印]
《民国秘史》

《民国秘史》

作者:《民国秘史》编委会 主编

开 本:16开全4卷

书号ISBN:9787800940729

定价:1295.0

出版时间:2010-11-01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民国秘史》 节选












《民国秘史》 相关资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民国史的研究与阅读兴趣一直十分浓厚,时下更成为各出版社与报刊的出版“热点”。这是为什么呢?民国史的魅力究竟何在呢?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不外乎两点:一是民国史本身的特点,二是研究与出版尚有潜力可挖。 中华民国的历史,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离开大陆。但是,习惯上人们将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至辛亥革命前作为中华民国的创立时期也写入民国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其历史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和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49)。 与历代封建王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相比,民国史确有其鲜明的特点,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民国社会不同于传统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它是一个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社会,是一个新旧交替、新旧并存的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它有许多新的东西,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拓宽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与现代社会相比,它又保留了许多旧的东西,带有许多传统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印记,有时传统的势力与影响还十分活跃、相当强大,新旧两种势力相互冲突,相互消长。这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具体说来,民国时期新旧两种势力的冲突与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民国政治舞台上,一方面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象征,如总统制、议会制、政党政治、分权制度等都被引进,在民国政坛登台亮相,国际关系与国际交往也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另一方面,民国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政治势力与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十分强大,清帝的复辟,总统帝王式的专制独裁,帝国主义者在华扶植傀儡政权,军阀割据与混战,以及官场中无处不在的人身依附关系等,无不表明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远未建立。     其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开始兴办的近代工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机器生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工业产品开始深入到全国城乡,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加强,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事业心、敢作敢为的实业家,资产阶级的作用与地位已超越了经济的范畴而进入到政治领域,工人阶级的队伍也益壮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数千年来少有变化的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农村广泛存在,农业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对多数。     其三,在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新的政治思潮、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我国,过去从不为人所知的科学技术知识大量传入,近代教育、出版和各项文化事业也得到兴办,令人眼界大开,耳目一新,外出坐火车、汽车、轮船甚至飞机,使用电灯、电话、火柴与煤油,穿上洋布做成的服装,进照相馆拍照,去电影院看电影,乃至去看足球比赛等,这些都不再成为天方夜谭,而是很平常的事情;另一方面,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仍牢固地束缚着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头脑,在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相当多的人依照过着与近代文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与自己的祖辈、父辈的生活方式没有多大不同,封建文化依然大行其道。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无奇不有、色彩斑斓的时代。    ......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中国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