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光镜
历史分光镜作者:许倬云[著] 开 本:22cm 书号ISBN:9787101111309 定价:56.0 出版时间:2015-08-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历史分光镜 本书特色
1. 史学名家精粹之作:
本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2. 全新装帧,增补新序:
全书统一修订文字,采用纸面精装、全包护封,便于赏读收藏.许倬云先生特别为本版撰写了新的序言,坦承他的治学历程与写作心路.
历史分光镜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六十七岁以前的治学历程为线索, 精选其有关历史学研究及中外文明比较的内容, 反映出作者长期关注和思考的主题, 对读者认知中国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主要内容包括: 为何要有历史学、复合变数、独立变数等。
历史分光镜 目录
新序 1原序 5
一 为何要有历史学 1
二 "历史"一词的定义:变数之总和 4
三 复合变数 6
四 独立变数 8
五 时间变数 10
六 文化变数 12
七 个人变数 14
八 历史的因果关系 15
九 关于英雄造时势 18
一○ 关于时势造英雄 21
一一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配合 25
一二 如何判断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31
一三 如何应用史料 34
一四 韦伯关于"官僚制度"的定义 36
一五 以韦伯"官僚制"的定义考察战国官制 37
一六 战国政治制度的背景 39
一七 战国时国君地位的巩固 42
一八 战国时宰相制的特点 45
一九 战国时君臣的雇佣关系 49
二○ 战国时将与相的分离 52
二一 战国时官职的专业化 56
二二 春秋鲁郑晋三国官制的比较 60
二三 中国文官制度的目的性与制衡性 62
二四 以班固《古今人表》考察东周社会变动 64
二五 东周时公子阶层的社会变化 66
二六 东周时士阶层的社会变动 68
二七 东周时大夫阶层的社会变化 71
二八 知识分子在历史各时期起的作用 74
二九 中国士大夫的双重角色 77
三○ 中国知识分子不重科学的原因 79
三一 士大夫对政权的依附与独立 81
三二 知识的用途在于解释 83
三三 汉代察举制度起连接上下的作用 84
三四 汉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活动 89
三五 汉代知识分子的六种类型 93
三六 汉以后大族形态的变化 97
三七 理想成为正统后常会发生僵化 98
三八 实现理想的两类途径 101
三九 比较诸葛亮与曾国藩的用人能力 102
四○ 比较李广与程不识的用兵风格 104
四一 人口多是汉代精耕农业的一项原因 105
四二 精耕农业产生农舍手工业 107
四三 精耕农业发展出经济网络 108
四四 精耕农业与农舍工业的结合 111
四五 精耕农业排斥奴隶制而适合租佃制 112
四六 精耕农业阻碍资本主义的产生 117
四七 从资源上看三国的鼎立 118
四八 宋以来对外贸易的意义 123
四九 研究道路系统的重要性 124
五○ 形成点与线的城市与道路 126
五一 体系网络与中国的分合 127
五二 市场网络是中国分久必合的原因之一 132
五三 以网络理论分析中国历史 133
五四 汉代政治统一而经济尚未统一 138
五五 四川在汉代网络中的地位 139
五六 汉代四川的核心区与边陲 142
五七 汉代四川人才的分布与道路的关系 143
五八 汉代网络中的核心、边陲与隙地 146
五九 两汉民变多发生在隙地 148
六○ 中国经济交换网是金字塔式的 149
六一 经济网络问答 151
六二 周人早期迁徙路线之推测 156
六三 先周迁徙的路线及其原因 158
六四 周文化的包容性 160
六五 周代神祇的道德性质 162
六六 西周分封制的约定关系 164
六七 西周的分封是实现三结合 165
六八 西周的分封是人口的再编组 166
六九 周代城邑的层级化 167
七○ 西周的封建由授民转为授土 169
七一 西周墓葬制的系统化及其意义 171
七二 周代礼仪的社会功能 173
七三 西周中期的发展 177
七四 西周中期后内朝逐渐权重 178
七五 西周末年的社会变动 179
七六 西周的历史地位 181
七七 人群整合的过程 184
七八 亲缘—中国人群组织的模式 188
七九 群体的融合与神祇的组合方式 190
八○ 中国人群组合的方式与普世帝国 191
八一 古代欧亚大陆族群的移动给我们的启示 193
八二 气候的变化对民族移动的关系 196
八三 族群流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98
八四 从区间交流扩大历史视野 199
八五 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 201
八六 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 204
八七 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 206
八八 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 211
八九 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 213
九○ 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215
九一 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 218
九二 抗战的意义在于争得国格 222
九三 不能忘记"七七" 223
九四 中国史的分期:中国之中国 225
九五 中国史的分期:亚洲之中国 229
九六 中国史的分期:世界之中国 231
九七 文化体系盛衰的轨迹 232
九八 文化多元易产生地区优越感 233
九九 儒家文明是"天下主义" 235
历史 历史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下一篇:沈从文九讲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