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史纲

中国史纲

作者:张荫麟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13908740

定价:29.8

出版时间:2016-02-01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中国史纲 本书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专著,但这一部已足以使他英名不朽。作者以通俗优美的文笔,对我国东汉以前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生动叙述。本书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由于作者张荫麟杰出的才、学、识,终于使其成为一部享誉中外的名著。《中国史纲》的创作在“卢沟桥事变”前后,张荫麟写作这部中国通史,“以供一个民族在空前大转变时期的自知之助”,表现出一个学者在民族危亡时期的担当!

中国史纲 内容简介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导读推荐; 2.天才史学家的经典通史,简明透辟地讲述上古历史的变迁; 3.张荫麟是与钱钟书齐名的才子(张荫麟、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文学院四大才子”),受到陈寅恪、梁启超、钱穆等大师的推重; 4.《中国史纲》曾是民国教科书,其对历史通俗而不庸俗的书写,依然适合当代的历史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中国史纲 目录

目录自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国史纲》献辞 **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第二节 奴 隶第三节 庶 民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第五节 家 庭第六节 士第七节 宗 教第八节 卿大夫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节 楚的兴起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节 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第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第三节 秦的变法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第二节 墨子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节 吕不韦与嬴政第二节 六国混一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第八章 秦汉之际**节 陈胜之起灭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220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224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228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中国史纲 相关资料

我愿意慎重地介绍这本书给两种人读,凡是高中学生愿意读到一本最好而有兴趣的中国史,请先读此书;凡是高中以上的人已经读了别人的中国史,希望于中国史得一新而正确的鸟瞰者,亦请再读此书。——陈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 他立志作第一等人,终能在史学界取得第一流的地位。他的《中国史纲》,虽仅部分完成,是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书中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贺麟(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把科学的解释和通俗性成功地结合起来也是《中国史纲》一个突出的优点。在张荫麟的笔下,中国古代的历史是鲜明生动的、容易了解的,对现代的读者是亲切的。同时书中没有一点庸俗化的地方,也没有因简述一些问题而使论述降低到非专家水平,更没有否认别人的成果。——鲁宾(苏联历史学家)

中国史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荫麟(1905—1942),著名历史学家,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张荫麟出生官宦之家,1923年考入清华,不久即在《学衡》杂志发表文章,受到清华国学导师梁启超的赏识,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张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中之第一人。”张荫麟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归国后相继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校。张荫麟学贯中西,在文史哲方面均有很深造诣,曾被中国史学界寄予厚望,钱穆说:“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然而,张荫麟于1942年不幸英年早逝,享年37岁。张荫麟的逝世引起学界一片惋惜,陈寅恪、钱钟书、熊十力、吴晗、冯友兰、钱穆等师友纷纷发表文章,对这位“天才的史学家”表示哀悼。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在线阅读

上一篇:大师的抗战     下一篇:古罗斯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