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心语
翰墨心语作者:刘春雨著 开 本:21cm 书号ISBN:9787201098418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15-11-0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书中乾坤
书法创作也是要打磨的
书法创作之不可重复性
试用侧锋
“手”与“眼睛”
浅谈章法
创作是件难事
有意无意之间
两个空间
创作中的失误
创作大幅作品
作品会说话
一幅作品只是一个点
孙伯翔展览观后
话说欣赏
扇面创作
多份责任心
生搬硬套
创作不要囿于已成
“意匠惨淡经营中”
参观书展之想
创作“气壮山河”
创作春联
看《古道边·王冬龄书法展》所想
自我白描·随笔
我为什么喜欢书法艺术
我的书法梦想
我喜欢什么样的人
书法教会我心平如水
顺应兴趣
今天做什么
顺着心性走
痛并快乐着
我与体育
喜欢就好
听《卷朱帘》之后
散步
可喜的未来
凡事都要看光明的一面
月亮
生命突然间觉醒
十四本书法日记
晓雾斜阳
守株待兔新解
三·八节之遐想
春雪
春天之雨
心性之谊
左撇子
母亲节
享受清福
佛会告诉你
感恩天津
文学成就着我
感受温暖
书法艺术的种子
王千先生引我走进书法
三年的高中生活
悲苦的深海
书法疏通了我
徒步行的回忆
花溪河之联想
自画像
爱的忧伤
爬山虎
生活原本简单
梦境白描
是非歌
不要爱我
还是要走近
素心成韵·诗词
初心寻途·论文
书法创作与意识流动
女性书法之管见
书学断想——浅析书学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翰墨心语 节选
《翰墨心语》: 《文化是什么?》 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中指出:“艺术或文学*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突出个人和群体的不同——任何艺术表达都是个人创造力的舒张和个人力量的释放,另一方面它却又把孤立的个人结合成群体。” “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是经济……文化是外交……文化是消弭敌意的唯一方法。 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想象力有多么活泼,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么旺盛.彻底决定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 我原来一直画地为牢,认为书法是我心中之神,从事书法是我所仪所好。因兴趣而起始,因热爱而坚持,因自律而精研,与他人与时风并无多大干系。龙应台之说犹如醍醐灌顶,让我突然认识到它原是国家、社会、人民之间“生命共同体”之中的一个细胞。 我的艺术表现也在长期默默地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共同意识。 于是,我顿时有了使命感。一下子从狭隘的个人天地跳出来,将自己放置在国家社会的大环境之中。 既然作品要拿出来,或家庭、或场所、或网络、或图书,那么就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任何一次创作。力求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力争为社会“生命共同体”多贡献一丝丝正面能量。 前后两辈子说 学者邱振中说:“一个人的六十岁,是一个甲子轮回,是很重要的。”他认为生命有一种暗示,他自己六十岁前是一辈子,六十岁以后是另一辈子。 六十岁是个分水岭,我觉得未必确切,各人有各人的具体情况,有人晚些,有人早些。但泾渭分明的前后两辈子之说却很形象、很精准、很到位。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前面是积累、寻找和感悟,而后面是心若明镜,了然在胸,开始释放。前面是蚕吃桑叶,后面是吐丝结茧。前面多于吸纳,后面重于产出。前面是耕耘,后面是收获。 他说:“一个书家要长期做好两种准备工作,其一是技术准备,技术要精益求精,没有技术什么都谈不上;其二是生命准备,就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吸收、不断反思、不断提炼,使自己越来越有想象力,越来越能将才华、智慧结合在一起。” 他说:“生命是有个性、有积淀的,书法要有将生命放进去的深度。” 他说:“这两种准备是很重要、很珍贵的。需要一个人从年轻时就要下大力气去做,一生为之奋斗。 只有把这两种准备做好了,才能成就自己的“另一辈子”。 他说:“这样的书家并不多。” 自信、善良、骨气、坚强 韩国总统朴槿惠说:“做人这四样东西必须要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 自信、善良、骨气、坚强,这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它们都深深地生长在一个人的心底,融进血液,并刻在生命里。如是,便会自然而然地洋溢在的脸上和一切举止言谈中。这是一种表里如一的必然显现。 缺乏自信、缺乏真实,便会自觉猥琐,不敢面对有关的一切极其正常的活动。 缺乏善良,便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狡诈。尽管掩盖得技、伪装得法,终归为一时一事的表现。天长日久,真正面目自然会暴露在大庭广众之前,暴露在人们的眼底和心中。 缺乏骨气,便会媚态附就,竭尽观言察色、投其所好之能事,以博得不切实际的耀眼光环。 缺乏坚强,则会一遇困难便退缩,或停滞不前。 这种人断无多大发展。 而有了自信、善良、骨气、坚强,即使做不出什么成就,也能活得堂堂正正,直面人生,为人为艺一场,心安理得地愉快地忙碌着。 ……
翰墨心语 作者简介
刘春雨,1947年出生,山西大同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协理论研究会委员。1975年来津,就职于天津体育局、曾从事天津及华北地区体育史、天津体育志、《体坛风云》杂志、体育年鉴的编辑工作,自幼酷爱文学和书法艺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和隶书入手,后专攻行书。遍临各家之后,尤其对王羲之书艺进行了潜心钻研。收益颇多。为增其厚度,魏碑和篆书亦有涉猎。多年来始终坚持书法日课,喜欢读书,每有感悟必以诗文记之。其书法作品严谨中透着曼动,线每遒劲而有张力,曾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多种书展及天津市各类书展,书法论文亦时有入选。2010一2014年,曾三次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
历史 中国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