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
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作者:张明观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208125599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14-10-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 内容简介
《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是作者的《柳亚子史料札记》的续作,收录柳亚子史料札记150余则,包括了柳氏亲属2008年以来捐赠现藏苏州博物馆的一批稀见的珍贵史料,其主要内容是史料考订或史料钩沉。《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在《柳亚子史料札记》的基础上,尽可能将不够准确或者含糊的史料考订得准确或者清楚一些,尽可能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发掘出来,力争将柳亚子一生史迹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 目录
序/柳光辽《胜溪居士传》
关于柳母费漱芳
关于口吃
关于笔名“侠少年”
《健行公学(资料)》抄件
“L女士”,究竟何许人也
关于南社**次雅集合影
关于《分湖旧隐图》册页
再谈《春航集》
关于《碧血集》抄本
关于《分湖百咏》抄本
关于“举债”狂胪乡邦文献
《南社社友姓氏录》试订
关于阮式的南社社籍
关于张志让的南社社籍
关于黄宗仰的南社社籍
关于郑逸梅的南社社籍
关于田汉的新南社社籍
关于朱云光的新南社社籍
子女说家庭日常生活
关于《朴学斋话酒图》
关于《江楼秋思图》
一位亲历者谈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的创建
关于营救周刚直
这一位,是瞿秋白吗?
黎里家中曾经供奉苏曼殊牌位
关于《秣陵悲秋图》册页
张秀春的一封信
张绳祖的一封信
肇华的一封信
钱君匐的一封信
与陈去病先后互荐《吴江县志》总编纂
再谈《倪焕之》人物王乐山原型
“坐黄包车怕跌交”
关于1932年10月的绍兴之行
郁达夫寄赠的两首七绝
陈去病的一封信
柳亚子抄录的陈去病*后一首诗
一位中共传奇女谍的忘年交
蔡元培为题王济远绘《黄花岗吊墓图》
“故国遗书传弱息”
柳无忌:书信文不如无文
黄苗子说柳亚子及其他
关于“1946年”11月22日《致柳非杞》
关于鲁迅先生五周年祭
……
附录
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 节选
《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 1993年2月4日信: 柳、林二人的友谊是深厚而持久的,粗略回忆,浅叙如下: 1.庚白从十六岁与亚子先生相识,二人一见如故,初订交,后即加入南社。1941年皖南事变,亚子先生在香港公开指责国民党同室操戈。后国民党召亚子先生赴渝参加中央全会,亚子拒之。而后国民党将亚子开除出党。庚白对此十分愤怒,便联合左派人士,奔走呼号鸣不平,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嫉恨。1941年12月庚白携眷潜飞香港。他抵港后,**位探望的便是柳亚子先生,二人共商国是,并研究创立诗人协会及合著《民国史》,为中国诗、史两途开一新壁垒。(见柳亚子撰《林庚白家传》,刊于《丽白楼自选诗》。) 2.从1941年庚白殉难后,亚子兄在每年12月19日(即庚白殉难日)不仅写诗悼念,而且为庚白组织一定规模的追悼纪念活动,1943年在桂林有李济深等参加,1944、45年在重庆有中共中央领导人参加,1947年在香港有彭泽民、朱蕴山等参加,在那天经组织还成立了扶馀诗社。如此的悼念活动,连续多年不废。这样弥深的友情,恐怕是近代史上所鲜见。 3.亚子兄与北丽不仅于1943、44年同在桂林时有密切的交往,指导北丽编辑《丽白楼遗诗》,亲自与北丽合抄《遗诗》副本.协助北丽请叶圣陶先生出版《丽白楼自选诗》,而且与北丽订立金兰之交。他有诗句云:“杜陵兄妹因缘好,俏鉴微衰誓水滑”。这些都是亚子因庚白而“爱屋及鸟”。在柳亚子的《磨剑室诗词集》中,估计有150首以上的诗词涉及与庚白、北丽的深情厚谊。 另外,经亚子兄生前亲自编贴的《庚白诗札》,其中全部都是庚白写给亚子兄的。(留存的一部分已列入《丽白楼遗集》,今年即将问世。)柳、林二人深厚持久的友谊,不时在亚子兄的各种著作中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记得亚子兄在《忆林庚白、陈巢南》一诗的序言中云:“平生交游遍天下,顾能在各方面予我以*大之影响者,唯林庚白、晦巢南二君耳。” (《北丽书札》,第119、120页)信中所说《丽白楼遗诗》,后又搜集了当年林庚白刊布过的各类文稿,由周永珍辑成《丽白楼遗集》,1996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7日信: 一…如果不是当年亚老对我的鼓励,并为我亲自抄录了《更生集》,我的诗稿早就会散失殆尽。我平生嗜诗甚笃,当年有幸与林、柳相交,又因诗缘与庚白结缡。婚后庚白对我无微不至,佩贻这次来信还回忆羡慕我那时的幸福婚姻。但在和庚白的共同生活中,我明白了一件事,他只是希望有一个娇妻,这是我们婚姻中的遗憾,我岂能甘心?!在战火迷漫的大西南,庚白忙于政治活动,每天以诗来抒发他的情怀,我默默地埋头读史,读诗。当时我想,眼前我写的诗虽不成熟,但总会有一天,我的诗要和庚白并驾齐驱。那些年我也常常写诗,但都未给庚白看过,后毁于太平洋之战。到桂林与亚老重逢后,偶然的吟咏得到了亚老的重视,他不断地鼓励我向这方面努力。永珍,说真的,我们彼此之间可真是“无限怜才知己感”。无情的桂林烽火,终于使我们“骊珠沧海合终分”(亚老诗句)。而庚白留下的儿女又成为我生活中沉重的包袱,*终我未能走上亚老所期望于我的道路。四十年代末期,为生活改道从事科技情报外文工作,再也没有心情和时间去写诗。五十年代末期,特别是亚老不幸早故,我对世和事都成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本来“诗以言志”,我也只能废诗不作了。 ……
历史 史料典籍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