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陈修文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抗日英烈陈修文

抗日英烈陈修文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20095801

定价:45.0

出版时间:2015-09-0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抗日英烈陈修文 内容简介

  《抗日英烈陈修文》主要内容包括:南充县水龟山书房学生投奔革命的经过、关于陈修文同志的情况韩培信、关于陈修文同志的数月回忆高百川、关于回忆陈修文有关情况的信杨建愉、追忆父亲陈修文陈志灵等。

抗日英烈陈修文 目录

上篇
毫光耀星河——陈修文烈士小传
幼年启蒙埋下效国救民的种子
青年求学感知社会变革的脉搏
初次历练苦闷彷徨中孜孜求索
投身川军理想现实的错位迷失
旧友重逢开启光明的心灵窗户
奔赴延安一次朝圣般的小长征
陕北公学完成信念洗礼与涅槃
抗日前线用身心谋大功救国家
血洒疆场生命铸就的永恒丰碑
结语映照历史天空的流星

中篇
心路的嬗变——英烈遗墨垂风范
陈修文日记(摘录)
陈修文诗文遗稿
陈修文书信

下篇
英雄的侧影——亲友嘲忆与缅怀
南充县水龟山书房学生投奔革命的经过
关于陈修文同志的情况韩培信
关于陈修文同志的数月回忆高百川
关于回忆陈修文有关情况的信杨建愉
追忆父亲陈修文陈志灵
献给您——未曾见过的父亲陈志灵
缅怀父亲陈修文(诗三首)陈志灵
回忆爸爸——修文烈士的点点滴滴陈素琼
以后得谁读我家书,识我文字?
——读《陈修文日记(1936-1937)》钟无末
缅怀先烈,致敬外曾祖父任竞慧
附录:陈修文年谱
后记

抗日英烈陈修文 节选

  《抗日英烈陈修文》:  陈修文的家庭是一个耕读世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名望家族。三百多年来,陈氏族人在大雁沟世代居住,种植水稻,开办酿酒作坊。其祖父陈锡大是当地以耕读为本的“乡士”,文明重礼,待人公正厚道,早年代理过“团守”,兼理乡务,深受乡人称道。  陈修文父亲陈学溥(字德斋)是陈锡大长子,生于1880年3月,他传承家风,熟读诸子经典,一生崇尚儒学,擅长书法,奉行“孝悌忠信”,明辨大义,通晓礼仪,在当地行善济困、克己为人、乐善好施,加之对人谦恭亲善,被当地乡民亲切尊称为“陈恭敬”。他富有传统的爱国爱民思想,满怀报国之志,但因不愿贿赂官府而终身以教书为业。  陈修文的母亲王氏,生于1874年6月,同样来自该县的一个耕读之家,她一生勤劳善良、明晓事理、敬佛行善、爱惜子孙,也是一个有文化和见识的中国传统妇女。当儿子陈修文长大成人外出“做事”后,她对陈家孙辈的教育引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她很关心孙儿们的学习情况,教会他们读书、写字和做算术,并且叮嘱他们要用功读书,不要辜负了母亲的辛劳。  据陈修文的四个子女回忆,祖母是他们*好的启蒙教师,既能教他们认字、背算盘口诀,还能给他们讲“二十四孝”“木兰从军”和“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夏秋收获季节常带着孙女、孙儿到田坎和晒坝捡拾散落的谷粒麦穗等,并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粮食,给孩子讲“一粒粮食一滴汗,三穷三富不到老,有当思无……”的道理。正是这样一个知书明理的书香世家,为陈修文的成长成才和树立救国救民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修文的降生可以说是陈学溥*高兴的事。在过去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时代,*令他遗憾的是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却无男丁继承陈家香火,并实现他的理想抱负;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以身报国的希望日渐渺茫,更想有一个可以寄托自己人生志向的后辈。所以,当1908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妻子终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时,陈学溥兴奋不已。  陈学溥中年得子的消息也让邻里乡亲们大为惊喜,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陈学溥高兴地应酬着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真诚地抱拳向恭贺的人不停地说:“托福、托福。”当他满面春风地将刚出生的孩子抱出与众人见面时,一个乡绅模样的人仔细端详后,对陈学溥恭敬地说:“德斋兄,令郎相貌非凡,神采炯炯,将来必大有作为,日后你们也是要享他福的。”乡绅话音刚落,众人也都跟着附和。陈学溥望望手中抱着的孩子,回答道:“兄言过奖小儿了,他日小儿真有造化,岂为吾一家之福?”众人听后微笑着点头称是。  此刻,有人问到:“陈兄,请问令郎可取名了?”陈学溥看了看众人,又用期待的目光凝视着自己的孩子,然后开口说道:“吾一生素有报国之志,惜无报国之文韬武略。愿吾儿承我之志,胜我之才,以报效国家和民族。因此,给吾小儿取名之武,草字修文。诸位意下如何?”众人纷纷叫好:“好,好!有文武全才之意,再妙不过了。”陈学溥将自己的理想全都寄托在了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身上,期盼儿子长大成人之后能担当起自己理想抱负的重任。  陈学溥认为,他之所以能老来得子,都是因为自己行善事感动了苍天的缘故。在陈修文出生后,陈学溥“作德作善愈加奋励”,他常对妻子说:“吾虽有小善,始受天之佑,只望此儿无恙,至于成立。”此后,陈学溥为了给儿子积累福报,更加省吃俭用,在友邻乡里广结善缘。有一次,陈学溥的一位同乡生了大病,家徒四壁,无钱医治,陈学溥知道后立即为其请了老中医,还送上十几斤细粮。同乡再三推辞不肯接受,气喘吁吁地说:“陈兄家中亦有难处,你若如此待我,我何能报答?”陈学溥宽慰病人说:“吾虽有妻儿老小,家无富裕之资,亦不致无饭可食。兄为吾同乡友人,今遇如此劫难,我怎能袖手旁观,岂不是对不住祖先么。”同乡听后感激涕零,挣扎着坐起来,拱手道谢。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中国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印记     下一篇:皇家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