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与天津
李叔同与天津作者:金梅著 开 本:21cm 书号ISBN:9787556303786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7-07-01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李叔同与天津 内容简介
《李叔同与天津 名人与天津**种/问津文库》收录有关李叔同与天津的回忆、考证、交游文章及李叔同撰写的与天津有关的文字(包括信涵、诗词等)总计100余篇,分为大户人家、津门留痕、人际交往、文惊海内、致函亲友、青春遗迹等六个部分,首次全面展示了弘一大师李叔同与天津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关于李叔同家世生平、津门交游、沽上艺踪等多个方面的论述,对推动李叔同与天津的关系,确定李叔同在天津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宣传历史文化名城天津也有着积极意义。
李叔同与天津 目录
代序:天津出了个李叔同/金梅**辑 大户人家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章用秀
李叔同父亲的会试朱卷/高洪钧
李世珍生年问题再探/王勇则
李士珍与李世珍之辨/南汇仁
李筱楼不与李鸿章进士“同年”/金梅
家事琐记/李端
弘一法师的俗家/李孟娟
家事片断/李曾慈
山西会馆系列碑的发现与李叔同祖籍研究/王勇则
李叔同故居/张绍祖
李世珍长子文葆身后家事与叔同无关/金梅
近代天津金融与桐达钱庄(节录)/李世敏
浅析“桐达李家”的破产中落/王慰曾
李世珍与备济社(节录)/冯骥
第二辑 津门留痕
李叔同的籍贯考/章用秀
从章武县说到李叔同的籍贯与祖籍/南汇仁
李叔同降生故居小记/刘炎臣
“意园”和“洋书房”的修建年代/金梅
记弘一大师之童年/胡宅梵
李叔同少年轶事琐记/王翁如
李叔同的“科考”之路/南汇仁
李叔同早期行谊二问/南汇仁
俞氏夫人卒于何年/金梅
李叔同夫人俞氏卒于1926年确证/王慰曾
李叔同“承祧”引起的疑惑/金梅
首倡文明葬礼”/金梅
附一:文明葬礼/天津大公报社记者
附二:天津追悼会之仪式及哀歌/天津大公报社记者
附三:记追悼会/天津大公报社记者
严修助李叔同赴日留学考/章用秀
李叔同执教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考/章用秀
天津《语美画刊》与李叔同研究/王慰曾、高成鸢
我收藏的李叔同早年的几件文物/徐广中
对证因《李叔同皈佛记》的辨证/金梅、南汇仁
李叔同的思乡歌曲/王慰曾
第三辑 人际交往
李叔同“天津时期”开始交往的有关人物/金梅
李叔同与杨翠喜/刘纳
李叔同与陈宝泉/章用秀
言敦源为李叔同所得甘林瓦砚题诗/高洪钧
刘宝慈为李叔同所得甘林瓦砚题诗/章用秀
李叔同作《辛丑北征泪墨》诗题词/赵元礼
拜观李叔同弘一大师印拓有感/孟广慧
李成蹊印行《唐静岩司马真迹》跋/唐静岩
李叔同与我家的关系/姚惜云
第四辑 文惊海内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李文涛
咏/李文涛
如射射者/李文涛
宋太宗用兵西夏得失论/李文涛
众食之者/李文涛
则天下之民/李文涛
策问/李文涛
礼也者,风俗之原也/李文涛
管仲晏子合论(片断)/李文涛
致知在格物论/李文涛
非静无以成学论/李文涛
论废八股兴学论(残)/李文涛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李文涛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李文涛
辛丑北征泪墨/李惜霜
断句/李文涛
赋得忧国愿年丰得年字五言六韵/李文涛
赋得南檐纳日冬天暖得冬字五言六韵/李文涛
赋得春山仍展绿丝图得图字五言六韵/李文涛
赋得白云如客去还来得来字五言六韵/李文涛
夜泊塘沽/李叔同
遇风愁不成寐,李叔同
感时/李叔同
津门清明/李叔同
赠津中同人/李叔同
日夕登轮/李叔同
舟泊燕台/李叔同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李叔同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李叔同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李叔同
菩萨蛮·忆杨翠喜/李叔同
金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李叔同
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李叔同
满江红·民国肇造志感/李叔同
忆儿时/李叔同
《二十自述诗》序/李叔同
李叔同早年撰写的一首小学校歌/宋廷璋
第五辑 致函亲友
致徐耀廷/李文涛
致王仁安/李婴
致李绍莲/演音
致李圣章/演音
致北京徐蔚如/弘一
致李晋章/演音
致周啸麟/李哀
致孟广慧/李成蹊
第六辑 青春遗迹
铁笔书法俱人化/王吟笙
李叔同金石书画师承略述/龚望
闲章“南海康君是吾师”之含义/金梅
《李叔同印存》及《袭红轩印谱》考/崔锦
《李庐印谱》序/李叔同
弘一大师天津时期金石作品考析/崔锦
上下求索博采众家——李叔同青年时期书法艺术赏析/邢捷
湮没百年晦而复显——天津再次发现四册李叔同印谱/龚绶
李叔同早年书画印集萃(1912年初离津之前的创作)
附录:李叔同——弘一法师年表/金梅
编后记/金梅
李叔同与天津 节选
《李叔同与天津 名人与天津**种/问津文库》: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 在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李叔同——弘一大师是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不独以文学艺术扬名海内,更以维护南山律宗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大德。近些年,了解李叔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对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的生平则知之寥寥。其实,李世珍在京津一带也是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李世珍,字筱楼,生活在清代晚期。其上辈兄弟二人,主要经营盐业及银钱业,父名锐,叔父名锟。有关李世珍的生平事迹,光绪二十五年刻本《重修天津府志》、民国十九年刻本《天津县新志人物艺文单行本》和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天津志略》均有记载。世珍早年曾教家馆,生平精研王阳明之学,旁及禅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取了举人,同治四年(1865)中进士,授知县,官至吏部主事,以团防得四品衔花翎。有三子:嫡出长子文锦,早逝;庶出次子文熙,字桐冈;叔同行三,系侧室王氏所生。 从历史资料上看,并经李氏族人证实,李世珍生于天津,长于天津,是确定无疑的。在北京中国**历史档案馆的藏书中,有一部手抄本《乙丑科会试题名录》,内载中试252名各省贡士的名次、姓名、籍贯等,在李世珍名下是这样写的:“第七十名李世珍直隶天津府天津县附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载同治四年乙丑科考取进士计**甲三名,第二甲一百名,第三甲一百六十二名,李世珍是第三甲的第七十九名,其籍贯也是明明白白地写着直隶天津。李世珍一向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一生中*为上心的是光绪五年(1879)建起的备济社。《天津县新志》说,李世珍“纠合同志建备济社,集巨资备荒,而每岁施放钱米、棉衣、医药、棺木及恤嫠”。所谓备济社,就是以救荒济贫为目的的慈善团体。笔者曾购得同治三年刊《钦定康济录》一书,其卷一记云:“谷不积,不足以救荒。”可见中国古代早有积极的救荒举措。李世珍筹建备济社,一方面是为慈悲心理所驱动,同时也得之于乡前辈李春城设立寄生所的启迪。李春城是咸丰、同治间的一位慈善家。此人因练兵有功,深得僧格林沁的赏识,故授刑部四川司外郎。不久,他便告归居乡,在天津建起了寄生所,每年冬天,收容无依无靠的贫民百姓多达六七百人,施舍衣食棺木,多行善事。李世珍仰慕李春城的人品,六十多岁时,回归津门故里,在今河北区粮店后街孙家胡同西口路南创立备济社,仿照李春城寄生社的规制,尽心抚恤贫孤寡,“哺之以粥,疾病施医药,死亡则棺敛而瘗之”。此外,还用备济社的一部分资金开办义学,种牛痘。天津人称他为“粮店后街李善人”(冠以地名是为了区别冰窖胡同的“李善人”)。 李世珍的一生除了读书、作官、行善之外,还致力于陶朱之业,是个典型的儒商。他任吏部主事时,即买下大量盐田引地,数年后辞官经商,先后开办了桐达钱铺等,故有“桐达李家”之称。桐达钱铺是李家的一个内局生意,柜房就在今粮店后街60号的前院。柜房门前的廊柱上有木制的抱柱对联,红地黑字,十分气派。宫北大街还有桐兴茂钱铺,是做门市生意的。李世珍兼营盐业。据李叔同的次子李端回忆说:“我家看门房的老家人张顺对我讲过,说我爷爷在世时,我家曾多次来过‘镖’,这应该是我家干盐务的收入,通过镖行从引地押运到津的。张顺老人说,来‘镖’的时候,前门大开,成箱的财物卸在前边的柜房里,人出人进,热闹极了。”(《家事琐记》)由于李世珍经营有道,理财有方,在其晚年,是李家财势*盛之时。李世珍原住今粮店后街东侧的陆家竖胡同2号的一所三合院,六十岁以后方有财力购置了粮店后街晋都会馆斜对过那处门前挂有“进士第”、过道悬有“文元”匾的大宅院(即今粮店后街60号院)。他干慈善事业的费用,也是他经商所得。 世珍晚年耽于禅悦,誉满津门。光绪十年(1884)夏,七十二岁的李世珍身患痢疾,自知不起,临终前嘱家人请僧人朗诵《金刚经》,静聆其音,安详而逝。停灵期间,每日延僧,诵经不绝;并由李鸿章“点主”,马三元(清朝武官)“报门”。那年,李叔同年仅五岁。李世珍去世后,李氏家道渐至衰败。 李世珍生前曾撰联句:“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1932年李叔同手书此联,赠于刘质平,且作边跋曰:“先进士公六十八岁生余,今夏六月五日为公百二十龄诞辰,公邃于性理之学,身体力行,是联句,其遗作也。”这或许是对李世珍一生为人处世的概括。 ……
历史 中国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