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作者:阿城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101130478

定价:168.0

出版时间:2019-01-01

出版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本书特色

1、阿城先生新著《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紧接《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之后,连续构成中央美院讲座课程的全貌。
2、《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阐释文化的纵向延续,《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佛教的横向植入
3、《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梳理文化发展脉络,讲述佛教造像依据.其中关于“宅兹中国”里“中”的含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重要的表达内容等观点颇具新意。
4、从佛像造型特点来解读佛经,让理解佛经更加直观。从造型学的角度梳理佛教造像的演变过程,是一部图像学意义的简明佛教史。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内容简介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来源于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讲座“文明的造型探源”课程。
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重点在“宅兹中国”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接续下去,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仰观垂象”,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
之后是汉代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气韵生动”。
叙述清楚了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之后,这时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这一部分,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
从此,中国造型,就一直呈现上述两个轴向的交汇,成为传统,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国。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目录

说明


断裂与承续


   宅兹中国


   山水画的涵义


汉代:气韵生动


   隶书——横向传播的文字


   蔡伦纸——涂布工艺


佛教西来


   佛教的兴起


    大月氏人


    贵霜王朝


    贵霜王朝与大乘佛教


    白马东来


   《悲华经》——转轮王造型的来源


  交脚菩萨——转轮王的三种坐相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佛与弥勒信仰的造型来源


  大迦叶骨像——非释迦牟尼苦修坐相


昙曜五窟


   北魏的儒佛之争


   昙曜五窟现场


    支提与塔


    宗教与王权的细节


谢赫六法——佛画成为主流


   佛教造像的高峰——北齐


   终于说到武则天


   热衷摄影的慈禧太后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节选

首先,我们找到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像一个巨大的树桩,由此向西北延伸的天山山脉,向东延伸的昆仑山脉和向东南延伸的喜玛拉雅山脉,都像是巨大的隆起的树根。
以这个大树桩为界,东面的河川都流向东方,西面的河流都流向西方。流向东方的河川,*著名的是黄河与长江,但这两条河根本没有资格源于大树桩,而是昆仑山这条大树根向东延伸很远之后的余脉巴颜喀拉山脉,巴颜喀拉山的主峰,只有可怜的五千多米吧。
假如我们站在帕米尔这个大树桩上向东看,先看你的脚下,是一个大盆,叫塔里木盆地,可惜没有水,只有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没有人有能力死在它的腹地,走不到那儿就死了,死亡之海,沙海,不可穿越。远过这个干烫的大盆,是一片矮下去的巨大草场,称为青海,它的降雨量使它不适于耕种,全年无霜期也是个问题,但是适于放牧。长江与黄河都发源于这里。
再下一个台阶,是黄土高原,人烟开始稠密。
*后,是这一路下去的千百条河流在无尽的岁月中冲积而成的平原,村庄市镇密布,农业商业发达,战争频繁,问题成堆,人心叵测。之后,就是海,黄海,东海。
转过身来,看看大树桩的西面。情况差不多,我假定你一定可以直接看到大西洋,之后是两块大陆之间的一个大湖,地中海。湖中露出一条山脉,几乎将湖分为两半,那是意大利。东边的湖面上,有一些岛屿,那是希腊。湖的南面,是一片巨大的沙漠,称为撒哈拉;湖的北面,有一些山脉,其中*高的勃朗峰才四千八百零七米。
湖的东面,是一块巨大的三角地,阿拉伯半岛。记住你看的时候是公元前100年,那块三角地上东北部*灿烂的两河文明早已消失,湖的西南一百年后一个叫耶稣的人出生,再之后六百年还有一个叫穆罕默德的人出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考古文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