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作者:金东吉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20094699 定价:35.0 出版时间:2015-07-0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揭示了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以及东北亚的详细情况,以及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 书中详细阐述了美国如何对日作战,如何对日本扔原子弹,苏联红军如何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以及日本如何投降的过程。盟国在采取那些行动之前进行了哪些幕后活动,中国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过程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付出了3000万人的生命和巨大和物质财产损失,中国军队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中国战场吸引住大批日本王牌部队,有效地配合了盟国其他战场上的作战。在抗战末期,中国又牺牲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换取了苏联的出兵。事实证明,在粉碎法西斯日本的斗争中,中国处于主体地位。这并不排除盟国在某一阶段和某些战役的主要作用。 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年了。我们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公正地评价盟国的贡献,也希望当时的盟国和历史学家们公正地评价中国的贡献。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内容简介
原著:乌 斯 季 诺 夫 原苏联国防部长 札 哈 罗 夫 原苏联远东军总参谋长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签订《雅尔塔协定》,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付出了领土(损失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主权的巨大牺牲,换得了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拿下关东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得以提前结束。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目录
目 录**章太平洋、东亚军事政治局势
1.主要参战国的国际、国内状况
2.1945年前夕的战略形势
3.各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和计划
第二章同盟国与日本的扩军、双方军力的增长和日本外交策略
1.雅尔塔会议及关于苏联对日宣战的决定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法律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
签订
3.同盟国和日本的扩军
4.日本的外交策略
第三章中国战场的作战中国在日本大陆政策中的地位
1.1945年上半年中国军政及经济地位
2.1945年日军在中国的作战计划及措施,中国在日本大陆
政策中的地位
3.苏联参加反日战争前的中国战场上的作战行动
第四章盟军夺取海上交通线,对日本实行航空与原子弹轰炸
1.盟军与日本在海上交通线上的战斗
2.对日本的空中轰炸
3.对广岛和长崎的原子轰炸
第五章苏联武装力量对日作战准备
1.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侵略阴谋
2.1945年8月前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
3.远东战区军事行动的特殊性及苏联边境的日军集群
4.远东的苏联军队从西至东战略部署
5.东北战略战役的计划和准备
第六章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战争开始
1.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向日本帝国主义宣战
2.战争开始。歼灭日军掩护部队、进攻部队向东北平原
进军
第七章日本军队全面溃败,中国东北地区解放
1.苏蒙军队进攻进程
2.日本关东军投降
3.中国东北地区解放和东北革命根据的建立
第八章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
1.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日军在日本、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投降
第九章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政策
1.1945年末美国在日本的占领政策
2.美国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3.美国对南朝鲜的政策
第十章苏联解决远东问题的外交活动
1.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的日本和朝鲜战后秩序问题
2.东京国际法庭,惩罚日本主要战犯
后记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相关资料
原著:乌 斯 季 诺 夫 原苏联国防部长
札 哈 罗 夫 原苏联远东军总参谋长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签订《雅尔塔协定》,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付出了领土(损失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主权的巨大牺牲,换得了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拿下关东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得以提前结束。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作者简介
金东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及韩半岛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薛衔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
政治军事 军事 军事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