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闪击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闪击战作者:吉尔伯特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9214275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6-02-01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闪击战 本书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军入侵波兰到西线闪击低地国家和挪威,再到巴尔干和北非的闪击战,本书是德军闪击战在欧洲和非洲各战场中各个战役的全程实录,不仅有精彩的文字,还有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彩色的精美武器工艺3d图和技术数据说明.这是一般历史书和军事史书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闪击战 目录
1 战争的临近慕尼黑苏联对希特勒的威胁陆军的建制先进的德军训练机制德国空军的职能闪击战的理论基础德国的计划“白色方案”大突袭前的双方军力波兰的军事部署波兰的防御计划战争的准备2 波兰的沦陷德国空军的打击德军迅速取得胜利波兰军队的英勇抵抗德军继续取得胜利波军总撤退法国对德国发动进攻不可一世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团包围拉多姆波兰军队的反击行动德军重新部署德军对波兰军队的尊重苏联军队开进波兰苏联的军队构成德军的撤离问题德军夺取华沙的计划华沙败降对波兰人的虐待 3 战争风暴到来之前新“施利芬计划”德军计划的发展推迟“黄色计划”采纳曼施泰因的方案法军的部署盟国的合作盟国的计划法国的军力部署法国的后备部队法国对闪击战的分析德军的组成情况盟军的准备情况虚假战争 4 希特勒对北欧的打击苏芬战争希特勒将目光转向挪威德军的侵略计划英国舰队起航德国占领纳尔维克挪威在奥斯陆的抵抗挪威的抵抗英国的反应危难时刻德军的力量盟军在纳尔维克港登陆德军的抵抗痛失“光荣”号德国海军的损失5 低地国家的沦陷德国的侵略准备工作b集团军群德军开始进攻与法军的**次交锋埃本埃马埃尔中空炸弹滑翔机进攻德军的胜利法军的弱点盟军缺乏空中支持加斯托会议荷兰投降**次坦克战阿登地区受到威胁撤退的后果法军瘫痪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 6 德国装甲部队长驱直入法国守军德军的计划古德里安的进攻抵达默兹河令盟军闻风丧胆的“88”型防空炮混乱的法军越来越大的德军压力落后的盟军战术法军的反击奄奄一息的防守不幸的时机法军失败主义的滋长法国绝望的请求戴高乐的反攻德军增援希特勒喜出望外盟军的新计划盟军落后的情报部门阿拉斯战役的影响夹击“装甲通道”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戈特的决定比利时人投降撤退步伐加快敦刻尔克:胜利还是失败? 7 法国的沦陷脆弱的法军防线“红色方案”不堪一击的防线圣瓦莱里败降魏刚的悲观情绪德军节节胜利法国政治上的崩溃希特勒的胜利德军的胜利 8 意大利的非洲之难意大利的指挥体系意大利的军事力量意大利的目标英国在埃及的军事力量英军的部署入侵开始英军反击泽尔布的部队西迪拜拉尼大捷围攻拜尔迪耶**次托布鲁克战斗英军继续进攻奥康纳决定一搏意军投降恶劣的沙漠环境英属索马里被占复杂的地形向南挺进奥斯塔拒绝投降战役的*后阶段意大利在东非统治的结束隆美尔到达非洲 9 巴尔干闪击战墨索里尼的野心意大利的侵略计划德国干预希腊战事英国向希腊提供援助英国面临的后勤问题意大利开始发动攻势马塔潘角海战希特勒发怒了德国的计划南斯拉夫的军队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马里塔行动”希腊的顽强抵抗德军取得突破盟军撤退英军准备撤退大撤退开始战争双方的损失空降袭击英国皇家海军的撤退代价高昂的撤离 10 “沙漠之狐”的胜利隆美尔坐镇指挥德军的**步行动托布鲁克包围战澳大利亚撤军隆美尔其人英军的反应英军落后的装备“战斧行动”令人胆战心惊的“88s”德国的援军“圣战者行动”受挫卡宁汉姆被撤给凯塞林的指令轴心国在指挥上面临的困难英军战术的缺陷隆美尔发动攻势英军大乱英军的弱点英军第150旅被歼比尔哈凯姆托布鲁克再次被围第8集团军压力重重奥金莱克接任指挥艾斯亚峰奇袭战德军胜利的顶峰隆美尔*后一搏 11 北非战局的扭转阿拉姆哈勒法战役蒙哥马利的个人魅力盟军的袭击沙漠巡逻队蒙哥马利瞧不起特种部队继续备战轴心国的军事部署盟军计划阿拉曼战役的**阶段蒙哥马利下令暂停进攻“超级先锋行动”“火炬登陆行动”凯塞林大败隆美尔离开非洲轴心国继续撤退攻占突尼斯
政治军事 军事 中外战争纪实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