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作者:郭天印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203101390

定价:78.0

出版时间:2018-01-01

出版社:山西人民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被遗忘的一段辉煌!真实再现长江支队的南下始末,全景展现长江支队的浴血奋战,全面还原南下干部人生沉浮。1949年初,为适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太行、太岳两大革命老区组建一支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番号的干部队伍——长江支队,派其南下接管新的解放区。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目录

缘起刘邓
一、邓小平与刘伯承的预见,毛泽东的决策,是长江支队真正的由来与源头
二、历史与现实决定了太行区与太岳区理所当然地承担组建长江支队的艰巨任务
三、长江支队的领导者与经历了“两战”考验的“战士”们

南征“天堂”
一、领袖的接见,战斗与跋涉,长江支队的目标与任务原本是接管号称“天堂”的苏南
二、火车、汽车、“铁”脚板,使出看家本领拼了命的长江支队,结果还是“失机”了
三、苏州的困惑:东进还是南征?

挺进八闽
一、建瓯会师,是结束也是开始
二、毛人凤、胡琏、土匪、海匪,政治土匪与经济土匪,长江支队的对手不止一个
三、邵武城下的战斗,血与火的见证
四、秋风扫落叶,三野十兵团倾力剿匪
五、剿匪纪事

巨树扎根
一、从北方话到福建话,架起语言的桥梁
二、“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使长江支队尽快融入人民之中
三、稳定秩序,恢复生产,长江支队如虎添翼
四、康平的故事与一件历史积案
五、减租反霸与发动农民相辅相成
六、从实际出发,为人民谋利
七、家来了,把根留在福建

英雄辈出
一、谷文昌的故事
二、延国和的故事
三、栗金旺的故事
四、王经志的故事
五、酒玉琳的故事
六、吕居永的故事
七、晋静波的故事
八、“财神爷”的故事
九、牛进才的故事
十、姜瑞峰的故事
十一、白怀成的故事
十二、李振经的故事
十三、李堆金的故事
十四、王培祥的故事

硕果繁花
一、长江支队入闽带来了老解放区优良的传统作风
二、长江支队绝不是一支“土包子”队伍,长江支队入闽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三、闽商入晋,是反哺也是互惠
四、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长江支队精神
一、听党话,跟党走,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意识
二、不怕苦,不怕死,迎难而上,不贪图享乐的奉献精神
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精神
四、艰苦朴素、勤俭办事、公而忘私、拒腐不贪的廉洁精神

本书引用与参考的书籍材料详目
走进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后记)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节选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孝忠心想,看来母亲是真累了,反正也没有外人来吃饭,就让母亲多歇歇,自己来做饭吧。于是孝忠开始烧火,往锅里添水,却看到弟弟和两个大一点儿的妹妹齐齐地站在门外,什么也不说,唯独不见*小的妹妹。孝忠感到了某种不祥,赶紧问大妹和二妹:“小五呢?小五怎么不和你们在一起?”  弟弟和妹妹们哭了,孝忠慌了,在这个家,他自认为什么都可以拿得起来,唯独对这几个弟弟妹妹没有任何办法,孝忠从小不喜欢哭,也见不得别人哭,对于弟弟妹妹们的哭声尤其没有办法。这时,蜷曲在炕上的母亲坐了起来,低低的说了一声:“不许哭。再哭,明天也不给你们饭吃。”  弟弟和妹妹们不哭了,母亲却哭了起来,低低地抽泣,边哭边说:“孝忠,娘把小五送人了。咱家实在是养不活她呀……”  孝忠惊呆了,原来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父亲和母亲让孝忠早点休息后,他们俩人却在雪地里又站了好长好长的时间,他们合计的就是,父亲走后,这五个孩子怎么办?很明显,父亲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事实上和父亲一起南下的平顺老乡战友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的也确有十人之多,而伤残者更以倍数计。出于多年的经验,父亲当然知道自己走后一个没有男人撑着的家要靠一个小脚女人来养活五个孩子该有多么艰难。虽然说按照政策村里会派人来帮助代耕,但那毕竟代替不了一个家里的男人,虽然说大儿子孝忠很懂事也很听话,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而且他还要读书,父亲和母亲的想法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因为家庭的困难而让孝忠辍了学。何况学校的老师早就和父亲说他的大儿子是读书的好材料,不读书实在可惜了。而在父亲的潜意识中,也确实想着王家的门风要靠大儿子去改变呢。因此,父亲和母亲商定的结果就是,困难再大,不向组织上提起,如果真的遇上春荒不接,就忍痛找俩好人家把这五个孩子中的两个即只有不到一岁的小女儿和三岁的小儿子送人算了,不图别的,只要他们能够在人家家里吃饱肚子,能够活下命来就行。然而,话是这么说了,可五个孩子对母亲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到万般无奈,是哪一个也舍不得送人的。所以,母亲在父亲面前是答应把两个孩子送人了,可父亲走后这两个多月,虽然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原本就紧缺的粮食因为要管人家代耕者的饭(这是太行山区的规矩,给谁干活谁管饭),这饭又不能和自家人吃的那样是野菜一半粮一半。春耕这几天时间,一下子就把家里原先准备的一个月粮食给吃光了。母亲曾想和人借,可是她还没开口,就有邻居左手拿着面盆右手拖着孩子找母亲借粮来了。凭心而论,母亲真不想给那人哪怕一粒粮食,可是看着邻居和邻居领着的孩子那可怜巴巴的样子,母亲还是从家里仅存的半瓦罐小米中给那人装了满满一盆去。按说,以孝忠家的条件,这个时候找区里找县里是一定会有人给解决困难的。起码送两袋粮食来不成问题,可是,母亲记住了父亲那句话,再大的困难不找组织。眼看着五个孩子捆在一起是很难渡过这个春荒了,母亲牙一咬,找了一户可靠的人家把小女儿送了人,本来说好了还要把小儿子也送人的,但三岁的小儿子只是‘哭,拼了命的死活不跟人家走。母亲硬起来的心终于再次软了下来,一声长叹,挥挥手让那家人走了。而她自己则一歪头蜷曲在炕上偷偷地抹眼泪,直到孝忠回家。  那一天,在孝忠的记忆中,是无可比拟的长,也是无可比拟的重,重到压在他的心头几十年甚至直到现在。是的,直到现在,王孝忠说起送人的妹妹也止不住泪眼蒙咙。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军事 中国军事

在线阅读

上一篇: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下一篇:怎样发扬党内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