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

作者:沈志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7218044115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3-02-0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 本书特色

1.《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是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新的起点。


  

沈志华以中俄两国现存的大量**手资料为基础,对朝鲜战争起源及中国参战问题作了缜密的思考和探讨,不仅颠覆了曾为人们所熟知的种种叙述与结论,也在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揭示了中苏同盟及中国入朝参战这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


  

2.沈志华在充分掌握并比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对朝鲜战争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严肃地探讨了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之间的广泛联系。


  

3.本书是迄今为止朝鲜战争的历史叙事!


  

观察当下半岛局势极亮的一面镜子!


  

友谊还是利益,朝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宿命吗?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三人的纠缠与博弈,孰是孰非?


  

历史学家沈志华的解读!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 内容简介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依据确凿的史料,严肃地探讨了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之间的广泛联系。作者是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极受人们关注的学者之一。他以中俄两国的大量**手资料为基础,对朝鲜战争起源及中国参战问题作了缜密的思考和探讨,不仅颠覆了曾为人们所熟知的种种叙述与结论,也在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揭示了中苏同盟及中国入朝参战这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 前言

**章 重温远东梦
中苏结成同盟和朝鲜爆发战争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得以产生,其关键性的主导人物是斯大林。由于长期以来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影响,特别是战后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而这两个事件本身则标志着斯大林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自1945年确定的在远东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战后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和对朝鲜的政策都是从稳定东方局势、维持雅尔塔体系这一基本点出发的,而这两方面的政策之间本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然而,当斯大林认为“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应政策的变化就使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内在的联系。所以,有必要首先对斯大林战后的远东政策进行考察。
一、斯大林对外政策的目标及其演变
1945年8月9日,苏联150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图为苏军坦克部队正在通过大兴安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20世纪历史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可以说,战后初期的几年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所谓历史转折时期,从世界范围来看,就是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就是各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而这种组合和定位也就确定了未来世界历史的格局,确定了各主要国家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是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因此,对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及其战略目标的总体分析,将有助于理解苏联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有助于了解中苏双方结成同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机。
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于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已经进行过广泛的探讨,总的来说,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或者认为斯大林具有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追求控制和扩大其势力范围;或者认为斯大林所采取的只是温和的、谨慎的和防御性的政治对策。参见Robert Conquest,Stalin,Breaker of Nations,London,1991,p.271;R.C. Rack,Stalin?s Drive to the West 1938—1945.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Stanford,1996,p.166。然而,在苏联解体以前,代表上述两种观点的研究著作——无论是传统学派的还是修正学派的,都很少能接触到苏联的档案材料,其结论主要是依据对苏联领导人公开言论及其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推断。随着俄国档案逐步对外开放,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斯大林的外交行为是古怪的和反复无常的,苏联的对外政策没有明确的目标,是无所作为的;斯大林的远东政策与欧洲政策一样,都是“盲目的”,“毫无内在联系的”。也有人认为,斯大林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目标是保护其既得利益和势力范围,他并不想煽动世界革命,不愿直接与西方对抗,而且一度相信依靠雅尔塔和波茨坦原则,苏联的安全目标就可以与西方协调起来。面对
与西方关系日益紧张的状态,斯大林甚至不知所措。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斯大林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与中国的联盟才真正导致了苏美之间的对抗。Odd Westad,Cold War and Revolution: Soviet-American Rivalr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New York,1993,p.118;Vladislav Zubok,Stalin?s Goals in the Far East: From Yalta to the Sino-Soviet Treaty of 1950,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ong Kong,January 1996.
这些说法似乎还不能全面或准确地反映出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战略目标,特别是没有勾勒出这一时期斯大林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从而难以正确地理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实质,也无法说明中苏结盟的真正原因和基础。
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迷雾,可以看到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有三个方面,或者说是三个层次,首先是和平共处。斯大林在战后说过,“在战时*紧张的时候”,不同的制度没有阻碍美、苏两国联合起来并战胜共同的敌人,“在和平时期,维持这种关系就更加可能了”。斯大林还表示,苏联“是有合作愿望的”。《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84、493页。斯大林这种想法的基点在于战时的盟国合作关系,特别是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共同构筑的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得名于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的尤索波夫宫召开的一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会议*主要的结果就是通过协议的方式确定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德国投降后,于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对此又进一步做了确认和补充。于是,几个大国按照各自当时政治、军事力量之所及,划分了战后苏联在东方和美英在西方的势力范围。关于雅尔塔及波茨坦会议有关文献的中文本见方连庆等编:《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正如许多学者看到的,斯大林对于战争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是满意的,无论就其形式还是内容来说,这一体系的构筑都符合俄罗斯传统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国家周边的广阔缓冲带来保证一旦受到战争威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回旋和准备。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中国政治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