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梦想与挑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梦想与挑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梦想与挑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

作者:魏南枝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516195604

定价:75.0

出版时间:2017-09-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梦想与挑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突破近现代以来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迷信,突破“东方-西方”、“中国模式-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二元分析框架,不把中国当成例外或者把中国现有发展进程视为对美国模式的追赶或者复制,而是从思想来源、价值追求、发展道路、制度基础、对外战略等多方面对“中国梦”与“美国梦”这两种梦想所各自代表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理想进行比较与分析,对社会理想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社会理想因自身的话语权力而相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现实运行所具有的独立性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且,阐述两种梦想的差异性、竞争性和当前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梦想与挑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 目录

引言

**章 救国之梦与个人寻梦
**节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一 传统中华文明:农耕体系与家国同构
二 欧洲到北美:“国家一个人”与丛林法则
第二节 华夏危亡与北美寻梦
一 救国图存梦想
二 发财梦与自由梦

第二章 社会主义道路与“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次回归
一 从苏联道路到延安道路的回归
二 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回归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完整性
第二节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巅峰?
一 从建国梦到强国梦的奇迹
二 从世界霸权到霸权危机的转变
第三节 “一国两制”与道路自信
一 “一国两制”的制度探索
一 “一国两制”的道路自信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美国两党政治
**节 政治传统与政治正当性
一 政治传统与政治建设
二 吸纳包容与政治极化
第二节 政治治理与政治话语权
一 政治治理有效性
二 把握政治话语权

第四章 共同富裕与机会平等
**节 共同富裕:民本与民生
一 民本主义
二 民生为先
第二节 机会平等:市场与个人
一 机会平等信条
二 个人责任原则

第五章 人民社会与公民社会
**节 群众路线与人民社会
一 重建人民社会
二 坚持群众路线
第二节 并非超越阶级的公民社会
一 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二 公民社会语境下的美国梦实质
……

第六章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领导权
第七章 平等互利与丛林法则
第八章 共同挑战与机遇:风险社会与全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梦想与挑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 节选

  《梦想与挑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  太过于笼统的定性与结论,往往针对的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某个侧面,而非其全貌。选取哪一历史时期的具体某个侧面,这一选取过程本身,就表明选取者不同的价值取向:效率、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族性、世界性……这些价值取向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平等性存在政治平等性与经济平等性、社会平等性之分,正义也存在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之别等。也就是说,上述种种被赋予了高度正确性和美好性的价值取向,它们相互之间甚至自身内部在某种程度上或者某些情境下是存在矛盾的,并不能自然地实现互洽。  不同的人,根据其自身的或者家庭、家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受损或者受益的经历,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价值观。既然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取向是互有区别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矛盾的,那么不同的人根据其自身的理解和价值观,会更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面。即使同一历史时期的同一方面,不同的人对此也会有其不同的理解。因此,中国社会内部对中国道路究竟是六十年还是三十年、对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有着不同认识、对二者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等,都是应有之意。尽管今天的“中国变成了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倡导者、‘全球工厂’的战略中心和全球资本主义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全面地融人了世界。但是,中国并未放弃它的社会主义信念或者革命的意识形态遗产”。  有关三十年和六十年、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关系的争论并不仅仅是对中国道路如何进行断代的问题,更核心的是,对这个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正确性的选择权和评判权掌握在谁的手上的问题,进一步说,上述在不同价值追求之间进行的种种调整,是由谁来调整和如何进行调整的问题。  中华文明浩浩荡荡数千年。如果说自周礼以降,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都“以史为鉴”,那么,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但也历史性地开始了与西方世界的直接广泛接触。二百年来,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中国为了“知耻而后勇”,逐步转向“以西为鉴”,“以史为鉴”的传统方式被以具有“先进性”而自居的“以西为鉴”的现代方式所低视,传统的“夷夏观念”逐步转变为崇洋观念。经历了近二百年的“知耻”心态之后,“中国不同于西方”的观念受到“中国不如西方”的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对中国发展成效的判断存在“内冷外热”区别的思想基础。  在这种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以西为鉴”的方法论自身也存在不同的认知:有认为中国文化遭遇将中华传统连根拔起的挑战,需要“知己知彼”乃至“师夷长技”以保护中国文化;有认为需要将积垢已深的落后的中华传统连根拔起,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再造和赶超。基于不同的认知,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判断:前者主张道路说,认为中国和其他不同文化体所走的是各自平行的轨道,有所交叉和交融,但从整体来看是各自有其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后者主张阶段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同一轨道之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先一阶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后一阶段,*终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尽管有各自不同的判断,历尽种种内忧外患的中国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并没有被完全肢解,反而具有了深重的民族和主权国家危机意识。也正因此,中国共产党迅速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设计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改造,为后来中国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更使得中国极大地恢复了民族自信,如新加坡的李光耀所说,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政治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